斗轉星移、刮風下雨、海陸變遷是宇宙和自然的“變”,原子擴散、分子運動是物質內部的“變”,小草發芽、生長、開花、衰敗、死亡以及人類的出生、成長、衰老、死亡是生命的“變”。由此看來事物總是處于變化之中,管理也不例外。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企業根據市場決定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員工通過學習和實踐達到熟練工作;這都是企業管理中的“變”。在行政、事業單位或其他組織中的管理也是如此。
管理的對象總是處于變化之中,這些變化有時明顯有時微弱,有時容易發現有時難以發現。在《送瘟神》中說:“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你以為自己坐了一天沒動,但地球已經帶你轉滿一周了。在管理中常常出現這樣的事情,組織內部什么都沒有改變,為什么效益降低了?原來外部環境變化了,這就是管理中的“變”?!犊讨矍髣Α返墓适略诒静┮矊iT講過,那個楚國人不可能找到丟失的劍是因為他不懂得船在行駛、水在流淌。有句古話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指遇到問題就要試圖改變,改變就可以解決,解決就可以長久保持下去。 所以,做好管理者,就要善于把握相關因素的“變”,從而根據變化調整管理策略與方法。
有人問,如果事物總是在變化,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又如何把握變化?滯后于變化的調整有效果嗎?張三這個人漸漸長大變老,但他始終是張三而沒有變成李四;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朝代更迭、社會發展、制度變遷,但始終還是中國,這都是“不變”。這些“不變”是指事物在空間位置上或某一方面上性質的穩定。所以,管理在變化之中必有不變的地方。例如,企業管理的對象是企業,行政管理的對象是國家行政,家庭管理的對象是家人,這些是不變;企業管理中機器的性能、人的心理規律、操作的基本流程,這也是不變。做好管理者,在把握變化的同時,也要懂得哪些內容屬于“不變”,從而恰到好處地運用這一穩定性質。
管理是一門科學學科,在于管理原理的“不變”,管理又是一種藝術,在于管理方法的“變”。無論是“病萬變藥亦萬變”,還是“以不變應萬變”,做好管理都要了解“變”的絕對性和“不變”的相對性,在這個基礎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需要持續的策略和措施時,就要堅持不變;需要摒棄不合理的東西時,就要勇于改革。這正是中國五行管理學中克生平衡的具體應用,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具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