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淘網CEO畢勝在一次演講中稱,電商行業表面繁榮,實則浮躁,并指出“電子商務是個騙局”,是一種完全不賺錢的模式。軟銀賽富合伙人閻焱也對外稱,“驚喜地發現又有中國式的盈利模式創新:電商主營業務都不賺錢,但以賺不同輪次的VC/PE的錢為主。”
但是這種瘋狂擴張更重要的壓力是來自資本方。一位電商企業負責人說,在如今電商企業普遍虧錢的情況之下,投資方更看重市場份額,那些漂亮的數據和虛幻的未來,更能贏得資本的青睞,“資本和企業只盯著市場份額的變化,天真地以為市場份額擴大了,賺錢是遲早的事,其實,市場份額越大,虧損得就會越厲害,最終陷入泥潭。”
或許,中國電商困境根源就在被資本逐利性推動著。企業為了討好資本,不惜毀壞自己制定的發展規劃,去不切合實際地燒錢來迎合資本意志,而資本方也不在乎企業的長遠發展,“基本上到了能賣出個好價錢的時候,就會毫不猶豫地轉手給下家,在漂亮的市場份額數據之下,總會有盲目的下家接手,如此一來便形成了惡性循環。”
顯然,以虧損換市場的策略最終讓各個企業不堪重負。
終于有企業清醒過來,市場份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企業要發展下去,就必須要盈利。而對電商企業究竟該走哪條路,業界也有分歧。業界人士認為,對于麥考林這樣做自有品牌、小品類平臺的企業來說,關鍵還是產品是不是獨特、性價比是否高,能否被顧客接受。對京東、當當來說,規模很重要,營銷很重要,如果沒有領先優勢,低價競爭最終都會導致虧損。
麥考林希望施行緩擴張、步步為營的策略,把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雖然也有人認為這種做法過于保守,認為如今的電商市場已被淘寶網占據了一大半的市場份額,其他企業都在爭奪剩下的市場,誰的腳步慢了,誰就有可能被吃掉。
但顧備春堅持,麥考林絕不會為規模而放棄利潤,他要做的是憑借差異化的競爭和用戶體驗來贏得市場。“只有在寒冬里生存下來的人,在將來才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