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營銷”概念最早來源于西方的“國家營銷”理念。菲利普·科特勒在《國家營銷》中認為,一個國家,也可以像一個企業那樣用心經營。在他看來,國家其實是由消費者、制造商、供應商和分銷商的實際行為結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因此國家營銷應當突出自己的特點,發現自己的優勢所在,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由“國家營銷”衍生二來的“城市營銷”,發展到今天,已經具備比較明顯的內涵。城市營銷力求將城市視為一個企業,將某城市的各種資源以及所提供的公共產業或者服務以現代市場營銷豐富的向購買者兜售。它包括一個城市內產品、企業、品牌、文化氛圍、貿易。環境、投資環境乃至城市形象和人居環境等全方位的營銷,其營銷市場既包括本地市場、國內市場以及海外市場,還囊括了互聯網絡上的虛擬市場。
營銷城市與城市營銷不是同一個概念。前者把整個城市作為一個“產品”來營銷,后者則是在城市大系統的前提下各行各業分門別類的營銷活動。比如我們現在許多城市在城市建設與改造中常常在運用的經濟手段,比如對構成城市空間和城市功能載體的自然生成資本(如土地)和人力作用資本(如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及相關的延伸資本(如廣場、街道的冠名權)等進行集聚、重組和營運,從中獲得一定的收益,再將這筆收益投入到城市建設的新項目中去,走“以城建城”、“以城養城”市場化新路子。
營銷城市也是將城市視為一個企業,將城市的未來發展視為產品,分析它的內部和外部環境,揭示它在全球性競爭中的強項與弱項以及面臨的機遇和威脅,確定它的目標市場,包括目標人口、目標產業以及目標區域,并針對目標市場進行創造、包裝和行銷的過程。
做好城市營銷要明確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第一,為什么要城市營銷。市場經濟,競爭成為時代的主題。競爭是全方位的,有企業之間的競爭,國家之間的競爭,個人之間的競爭,行業之間的競爭,更有地區之間的競爭。有競爭就有營銷,企業營銷是為了銷售產品,城市營銷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發展資源。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城市營銷便成了獲取資源的唯一手段,只有把城市賣出去,才能得到城市資源消費。
第二,誰來做城市營銷。轉軌時期容易出現營銷城市的主體錯位、越位,突出的是政府常常定位有誤,政府把太多的資源直接用于營銷城市。
實際上,營銷城市的主角是企業、居民,政府是配角,政府為企業營銷城市提供便利,政府主要是間接營銷城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資源應用于提供企業不宜介入的公共產品。比如,筆者曾去過某市,該市的普通話普及程度較差。相當一部分出租車司機不能講普通話,這不能不影響該市的形象。
第三,把城市營銷給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城市應該營銷給全世界,但首先應該營銷給中國人,特別是本市人、本省人。現在許多城市一講經營、營銷,眼睛往往只盯著外需,實際上內需同樣重要。首先要讓本市人先消費。其實這里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城市營銷中的全員營銷,每個城市居民與外界都有著復雜的社會聯系,當一個城市居民不斷在社會上傳播城市營銷信息時,那城市營銷的效果就可立竿見影。
第四,城市營銷究竟營銷什么。城市營銷的主體是環境,這其中包括政策環境和投資環境等軟環境。城市營銷的目的是獲得資源,城市營銷的目的是獲得資源,不外有三種方式,一是來城市消費,一是來城市投資,一是出口,我們撇開出口不談,就城市消費和城市投資兩點來講都離不開城市的環境優化。所以城市營銷中的主題是環境營銷,即便是城市品牌運營也是基于從城市環境優勢考慮的,并提煉和升華到城市營銷的高度來推廣的。
第五,如何做城市營銷。城市營銷既然和企業的營銷原理相同,那就應該按一般性市場營銷的原理按部就班的進行,從城市的產品力挖掘、城市的品牌力塑造、城市營銷戰略、戰術系統的制定及執行等幾個方面入手。
第六,城市營銷怎樣落地。城市營銷一般都是政府工作,而營銷工作的具體實施是企業和城市居民。城市營銷既然要推出優勢產業,那么體現產業特色的只能是企業,這里就是營銷的具體執行問題了。城市營銷既然要樹立品牌形象,體現環境優勢,那么城市的居民便是環境塑造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