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做專注,不要做多元化
不要“迷信”多元化是成功的標志,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是不是轉移風險?對于創業型企業,唯一做好的就是專注。在主業還沒有發展穩定的時候,將有限的資源進行重新分配,會分散現有的有限資源,此外,還有一個致命的因素就是創業型企業的經營能力還達不到對多元化的掌控,原夏新停牌到退市,“老夏新的教訓在于:行業跨度大,除了做手機,還做電視、筆記本,甚至做汽車;過分參與垂直整合,將投資放在開模具廠、買注塑機等上”。顯然,盲目多元化是致命傷。
數據顯示在中國,新產品上市的成功率是可憐的5%,可見創業型企業所面臨的壓力有多大,史玉柱當年的巨人集團轟然倒閉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還有我們的保健品行業的永遠之痛,三株企業,多元化規模竟抵不了一則社會新聞,可見多元化是多么的脆弱?
⑥做好過程,不要做結果
過程是什么?就是執行力。過程做得好,結果自然好。創業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避免的會產生企業執行力上的惰性,隨著時間這種惰性會越來越多,不自覺中成為企業問題的最大隱患,結果就造成了經營成本會越來越大,市場越來越艱難。聯想并購之前,IBM個人電腦一臺機器的組裝費24美元,而聯想只用5美元,柳傳志就此分析說,“最大的問題不是差別為什么這么大,而是為什么這么高的成本居然在很長時間里沒有人注意,也沒打算修改”。
在執行過程中要注意兩點:一是至少要保持三年內的“精兵減政”,不要搞什么“看板管理”,“模型績效”等管理策略,不如把心思放在“日清日畢”上,做好日報表,做好月計劃。二是不要被制定的目標所束縛,要在經營中不斷總結執行問題,形成本企業的標準體系和規范流程,以利于下一經營年度目標的科學合理制定。
⑦做好廣告,不要做炒作
企業離不開廣告,消費者也離不開廣告,因此一些企業對于廣告宣傳上就不遺余力的渲染。
廣告是一把雙刃劍,運作得好則一本萬利,如果創業型企業認為市場上一些炒作產品,吹噓專家,獲得某某大獎,或在廣告中“痛哭流涕”這個產品真是好,就走進了一個誤區,因為這種炒作,結果只會是曇花一現。創業型企業對生存的意愿十分迫切,可以理解,但是想通過炒作出位,無疑是飲鴆止渴,隨著市場監管機制的健全,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也越來越理性化,這種取巧的空間會越來越小,其中的風險不言而喻,一經查處,大企業會大傷元氣,小企業甚至會面臨解體。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市場上出現的炒作產品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炒作類產品死在昨天的晚上。炒作也是一條高風險之路且還得不償失。
專家建議,創業型企業一定要做好產品的特色定位,做好廣告的有效投放和階段,以賣點的差異化贏得核心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在策略上以小眾影響大眾,以服務體現品質,以專業體現品牌力。
⑧做體系,不要做經驗
銷售產品,做好4P就可以了嗎?我們很多創業型業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盲目的自信。其實上并沒有這么簡單,現在是一個營銷轉型的時代,市場環境和營銷思維都不可避免的發生了改變,過去那種屁股決定腦袋的營銷手段已經逐漸被市場自然淘汰,從買與賣的初級銷售,到市場需求,到定制個性化,營銷方式面臨著不斷升級,訴求的情感銷售已經不能滿足于消費者的購買需求。隨著市場格局的變化,優勢也會是劣勢。每個企業的經驗只是相對,成功的公司也不是盲干型,在沖勁的背后往往是要有敏銳的分析力和果敢的魄力。
做企業不畏懼失敗,也不應逃避失敗。如何才能避免失敗?靠的不是經驗,而是系統專業的運營體系。運營體系是是隨著企業動態發展的,始終貫穿于公司管理休系之中,是企業需要自身不斷修正、完善的。如企業面臨的公關危機,產品危機,營銷或是資金危機,都需要專業,系統的策劃運作,社會分工的細致化也體現在公司內,創業型企業“做足準備工夫、量力而為、平衡風險”。這是值得思考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