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業長青的因素
中國的家族企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他協助越王勾踐滅了吳國之后,“乘扁舟浮于江湖”,與兒子一起經商,富甲一方。
但是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而言,中國的家族企業相比歐洲還很年輕,這種稚嫩也給家族企業帶來不少障礙,比如在企業控制權和所有權的轉移方面。近日在上海與一些中國家族企業交流后,戴維斯就發現,他們對遇到的代際轉換問題缺乏經驗。
此外,中國家族企業還可能遇到,因計劃生育政策影響,企業繼任者庫受到限制;公司透明度和財務管理也有待加強;繼承人可能缺乏經驗和能力等等問題。
在戴維斯看來,廣闊的亞洲市場為家族企業提供了快速增長的土壤。“亞洲經濟發展很快,市場也很大,只要能成功上市,都能獲得較快的增長。”戴維斯說,亞洲公司相對來說比較年輕,只經歷了一至兩代傳承,這點和美國家族企業很像,各自的增長空間都比較大。
不過,中國民營企業剛在第一代企業家手中壯大繁榮,遠未達到“富過三代”、“家業長青”。其面臨的其他挑戰還包括,由于分紅過多、缺乏資本而投資不足,對傳統的產品、技術過度忠誠,缺乏績效思維,領導任期過長,具有破壞性的家族沖突以及過于害怕家族沖突,難以吸引和維系非家族高層人才,企業和家族的延續性等。
戴維斯認為,高績效而持久的家族企業,重要的是要有貢獻精神的家族,忠誠、能干的所有者群體和精干協調的高管層。所有者要對企業有興趣,愿意了解企業,參加會議、參與討論,履行股東義務,而且不會從企業抽用過多的財務資源,并且和其他所有者及企業領導者關系融洽。“團結勤勉才能為家族企業創造價值,否則就會消耗價值。”
文化與企業制度的博弈
在戴維斯看來,文化對于家族企業而言至為重要,不是體現在決定問題時,而是影響到如何實施行動。比如,墨西哥沒有遺產稅,所以家族企業掌權人會盡可能長地控制企業,但美國卻有相當高的遺產稅,使得不少人想盡快把事業以及財產傳給下一代。
在中國,從文化角度來說,家族企業中成員關系受制于傳統的價值觀體系——儒家習俗、社會規范、角色及責任,而非遵循正式的政策和規定。而商業系統又是需要體系結構、決策流程清晰的。因此約翰·戴維斯認為,商業系統是家族企業的朋友,遵循和采納一定的規則才能更好地發展。
如何打造有建設性的家族遺產也是家族企業的挑戰。相比而言,約翰·戴維斯認為,技能和價值觀比財富更難傳承。年長一代和年輕一代對于公司治理以及長遠發展等方面的溝通是否流暢,也影響著家族企業的發展。
戴維斯最近在上海的中國家族企業課程中,設置有跨代際對話環節。令戴維斯驚訝的是,和美國相似,中國兩代人對于價值觀選擇問題的回答驚人的一致。
“老一代企業家表示,希望年青一代能遵從重要的價值觀,從生活中找到工作的熱情,而年輕一代的結論也是,會遵從一系列的價值觀,但要求是給他們更多的時間。而那些價值觀與父母所列出的幾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