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會適可而止
銀行規定存款門坎這種事情,在現在看來太普遍了。這家外資銀行把一個金額不高,偶有小金額出入或是幾近停止的賬戶“清逐出去”似乎也合情合理。對銀行而言,雖然其背后所必須付出的維護與管理成本仍然存在,但在將本求利的精算下,銀行這樣的選擇是在他們的頭腦異常清楚下的決定,他們必須堅定的獲利原則,對于那些不能帶來固定利潤的客戶,就要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式給予拒絕。這種“趕走”客戶的做法,正是他們根據自己的市場策略與定位做出的正確行為,這也反應出他們對顧客的管理、篩選能力達到了一定水平,因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很有底氣的把顧客拒之門外。
事實上,當企業陷入似乎永無止境的市場占有率的競爭時,盈虧就變成了次要的選項。市場占有率的競爭是企業面的必然事實,但必須要謹守“適可而止”的原則,而不能總是打著搶市場的旗號,犧牲了企業該有的獲利,也就是說,不能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一味的去討好消費者,而犧牲了企業應有的原則和品牌精神,這樣做的結果也可能是適得其反的,消費者或許并不會理解企業們的“苦心”,也可能會因此對企業產生不好的印象。相反的,一款不獲利的產品或服務,必然無法持續久遠,對顧客、股東、員工承諾與責任,自然也會無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