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年初李國慶和大摩女之間爆發的罵戰最后以公開致歉告終,但當時的粗口至今給人留下了“很黃很暴力”的負面印象。還有京東商城CEO劉強東曾在微博上抨擊百度將“京東”這一關鍵字賣給多個競爭對手,并稱京東將盡快停止百度廣告的投放,后來又自己爆料百度CEO李彥宏就是投資京東的“互聯網大佬”,這些微博隨后很快被刪掉。但這些自相矛盾的內容,被一些細心的網友挖出來,給劉強東命名為“刪除哥”,個人形象多少受到影響。
另外,隨著企業員工紛紛“拼搏”,員工的言行很容易把企業“拖下水”,比如今年六月,南航一機長在微博上辱罵涉事乘客是傻X,還揚言“跟央企玩你們玩不起,一屁傳媒人還想挑戰全民航業。”此微博一出,南航頓時四面楚歌。
亂局中危機四伏
從某種意義上講,現在微博的世界進入了言論的霸權主義,由意見領袖主導著輿論的趨向。而微博信息的碎片化,以及“未經證實,隨手轉發”的特點,注定了言論傷害可能無形中瞬間發生。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你的微博可能說了很多有價值的言論,沒人在乎,但只要有一條不合時宜,一旦引發某個人的公憤,這個公憤可能就會被無限放大,一路傳染下去。
可以說,在微博的世界,過去就是現在,只要你留下足跡,有人存心發現你的言論矛盾,一件小事就可能遭人詬病,你的無心之失就會成為人人可以撕扯的傷口。
鑒于此,企業不應該只關注微博營銷的價值而忽視潛在風險,疏于規劃和管理,保不準你的某一條微博就會變成“病毒”,驚起陣陣波瀾。也許未來的一次爆發,就會讓企業或個人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這種“言語病毒”才是真正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