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對網絡事件的“忠誠度”。網民對事件的“忠誠度”直接影響到其對該事件產生注意力時間的長短,以及對該事件形成的網絡輿論力量的大小。不少網民在一個熱點事件出現之初表現出極高的參與度,不斷跟帖,發表自身的意見,對自身所在輿論立場相對一致的群體表現出極高的忠誠度,但是隨著事件的不斷發展,矛盾和問題得到逐步解決,不少網民對事件的關注度也慢慢減少,由此而導致其原先所屬的輿論群體的力量減弱。而那些擁有較多數量的“忠誠度”較高的輿論則會相對占據上風。
因此在一熱點事件發生之后,形成輿論的多方,擁有“忠誠度”網民數量越多的一方最終獲勝的機率最大,即使該方所持的意見在事件發生之初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并不是主流意見,但是隨著事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當其他各方網民數量不斷減少的情況下,該方的意見可能會一躍成為主流意見。
網民的目的性。不少網民選取關注事件時都是有目的性的選擇,可能是求知,也可能是追求刺激,獵奇等等,當目的達到或者得到滿足之后轉而關注其他更希望了解的事件。當一事件出現之后,與網民的既有圖式不相符,網民在頭腦中找不到解讀和解決相關問題的經驗和看法,因此在求知動機的驅使之下,參與到事件的討論之中開始關注此事件的發展,進而在此過程中形成對此類事件的圖式。
當求知目的達到之后,此類事件不再具有滿足其求知的作用,因此網民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之后不會給與太多的關注,而對該類事件的判斷也基本上是基于先前類似事件形成的圖式給予理解和認識。這樣就在無形當中減少了關注類似事件的網民數量。例如連續發生的校園殺人案件,南坪殺人案發生時引起很多人的關注,但是當類似案件連續發生時,網民對類似事件已經產生了圖式,對類似事件的關注度也不會有第一次發生時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