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5日,南方周末有這樣一篇報道,周黑鴨鹵制鴨子連鎖公司得到風投6000萬的資金注入,雙方計劃2015年前A股上市!與精武鴨脖、久久丫、絕味鴨脖一樣,周黑鴨也是從默默無聞的路邊攤發展起來的。現在,周黑鴨與其他鴨脖同行一道共同開創與分享一年幾十億的鴨脖市場,鴨脖市場的的崛起的標志是門店數量的飆升,周黑鴨三年開出200多家專賣店,久久丫連續7年100%的店鋪增長率,目前自營連鎖店已達1000家,而2005年只有61家門店的絕味鴨脖到2010年全國門店已突破了3000家!是什么原因使這些鴨脖企業獲得了成功?南方周末認為,這些品牌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緣于國內市場的火爆。但細細琢磨又有許多疑惑,為什么單單是“鴨脖子”取得了成功,而不是“鴨腿”?為什么偏偏是最近幾年火爆,難道之前就沒有“鴨脖子”的產品嗎?顯然,南方周末的解釋還是比較籠統的。
概括地講,作為小吃類的產品,其成功的路徑,生存的方式無外乎以下三種:
第一種,傳承式。憑借祖傳秘方,掌握核心技術的小吃,如王守義十三香、全聚德烤鴨等都是經過上百年的歷史傳承,風味獨特,獨此一家。這些企業通過渲染歷史傳奇和神奇秘方增加產品的附加值,他們要做的只有兩件事:增加產量和打假。
第二種,偽傳統。憑借自己摸索和引進的配方,以商業化的形態來做大生意,如“老干媽”、“大娘水餃”等,由于缺乏歷史的積淀與技術上的壁壘,因此老干媽們必須通過“造神運動”為產品增加附加值,同時不斷推出新產品、發展規模優勢和宣傳力度來彌補自身的不足。
第三種,現代派,吃的現代,用的也現代。“鴨脖子”就是典型的代表,作為鹵制品的一種,“鴨脖子”的成功“始于精武,成于久久丫”。當年,“精武鴨脖”的走紅緣于池莉的小說《生活秀》,“鴨脖子”從此逐漸脫離了其他“鹵菜兄弟們”,成為了武漢小吃的特色。而上海的“久久丫”則開辟了“鴨脖子”的新發展空間——休閑化。久久丫、絕味和精武鴨脖從口感上并無多大差別,而鴨脖子本身肉量就不多,吃起來也較為麻煩,唯有麻辣味十足這一特色。對于“鴨脖子”這種雜碎產品,通過“久久丫”們的包裝更是成為年輕人的寵兒。
一方面,現在年輕人口味普遍偏重,大都喜歡一些刺激性較強的食品,而“麻辣”正好符合他們的需求,而且伴隨著市場的擴大,麻辣口味會越來越走向極致。
另一方面,年輕人喜歡吃肉,但又吃夠了大魚大肉,鴨脖子這種肉量不大,但又有嚼頭,并且是嚼勁十足的產品,因而符合年輕人的口味。
與此同時,圍繞年輕人的習性,“久久丫”采用現代化的生產體系與統一的終端體系,如“周黑鴨”把制作鴨脖子分為36道生產工序實行流水化生產。在終端形象上向KFC看齊,一改鹵菜的傳統形象。同時久久丫們把店鋪開在商務辦公區、商業區和居民區,而不只是生活區的菜場附近。這一切都為了符合現代人的消費習慣。因此,與其說久久丫們開啟了一個新的品類,不如說其創造了一種新的休閑方式。
但機遇與危機是并存的,在市場逐漸擴大,大量資金涌入,新品牌不斷出現,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產品缺乏差異化的現實情況下,各鴨脖企業目前都采用了擴大終端規模,加大宣傳力度和進行價格戰等常規手段,為了拼個你死我活,卻忽略了這些企業的發展核心——休閑化。小小的鴨脖市場承載畢竟是有限的,而久久丫們目前并沒有新的休閑產品或休閑方式出現,甚至正逐步向傳統鹵菜靠攏。要知道,久久丫的成功在于三餐之外,狹小的門店又能夠承載多少產品線呢?如果有一天“久久丫”成為鹵菜店,結果不知道會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