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管理哲學
中國人認為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人就是如何搞好人際關系,做事就是如何提高工作績效。搞好人際關系,提高工作績效就是管理。做人,不會做事,是一團和氣,是和稀泥,管理上等于零。
相反,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常常得罪人,他的管理也等于零。因此,要先會做人,然后會做事,這就是管理。然而,管理哲學,就是反省自己的管理經驗。
二、各國的管理有何不同?
全世界對器物的看法,都是一致的,它是什么就是什么,沒有爭議。上升到制度的層面,彼此的看法就不一樣了,制度一訂下來,就會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上升到哲學文化的層面(即思想層面),那就更是見仁見智,爭論不休了。因此,觀念會影響人們的行為。
三、美國人主張多數超越少數
美國人解決總是的規則是:少數服從多數和。美國人常采用舉手表決的方法,美國人稱之為用拳頭代替打破人頭。今天多數人贊成這條法,這條法就成立;明天多數人不贊成這條法了,這條法就被廢除,換成另一條法。美國的管理是劃龍舟式的管理,劃手背向前方,一定要步調一致,聽從指揮、放棄個人的念頭,嚴格遵守少數人服從多數人的信條。凡是缺乏效力,跟不上多數的人人就要被淘汰。但是,論道理,有時多數人的看法不一定對,少數人的看法也不一定不對。近代西方人漸漸發覺:有時也不能完全服從多數,主張要尊重少數。
四、日本人倡導多功能數協調數
一千多年來,日本人被訓練得能夠全員一致,采取同樣的行動,所以沒有必要獨裁者強有力的發號施令。日本的管理采取抬神轎式的管理。抬神轎時沒有人指揮,抬轎的人有高有矮,有人用力,有人不用力,有人搖搖晃晃,增加了阻力。但是被抬的神并不發號施令。然而搖晃的結果,則是每個神轎都平安到達目的地。日本人譙:不能有秘密。秘密就是罪惡。日本人心里有話就講出來,而且對自己的同胞很親切,并樂于幫忙,不喜歡以多數來壓倒少數,使少數人受到傷害。事實上,日本人警惕性很高,他很不愿意讓自己變成少數。他會服從前輩的指示,照著大家的做法去做,如果有爭執,只要提出一個全體目標,就很容易協調,所以雖然平日有派系,一旦對外或遇到重大事件,便會很快取得一致的行動。
五、中國人數少未必服從多數
《易經》在陰卦也有陽卦,但是陽卦多陰,陰卦多陽。陽卦多陰,因為陽雖然是少數,卻是主要動力,所以叫陽卦,陰雖是多數,但陰不是主要動力,所以不能叫陰卦。可見中國人并沒有少數服從多數的觀念。中國人認為賢大于多數。因為有一個賢人就行了,一百個不賢的人有什么用?中國的管理,即不是劃龍舟式,也不是抬神轎式,標準答案是很難說。意思就是不固定。該劃龍舟時就整齊劃一;該抬轎子時就要像抬轎的樣子,根據不同情況,該采取什么方法,就采取什么方法。
中國人在非投票不可時,最好采用不記名投票這樣比較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
六、西方人的合理主義
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合理,管理也一定要合理化。然而西方人的合理,日本人的合理,中國人的合理是不一樣的,不應混為一談。西方人的合理主義,是以一個原則來說明全世界的一切一切,如西方人信奉神教,即上帝總管。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由上帝來主宰世界。西方人認為有一條原則可以說明全世界,因此他們常常說:什么導向、什么導向。
七、日本人的合理主義
日本人喜歡從許許多多的個別存在出發,去發現共同的原理。他們就找出了大和魂,找出了武士道精神。日本人不要求有一個統一全世界的原理,但是他們卻相信有一個統一日本的天皇。日本雖然民主,但是還維持著一個天皇。在管理方面,日本人很重視前輩的經驗,在前輩的指引下,少數必定跟著多數走。
八、中國人的合理主義
中國人從很多的原則中卻把握一個變動的原則。原則有許多許多,而且可剛可柔,可上可下,可陰可陽,但要把握一個原則,這就是變動性原則。全世界的一切一切都在變動之中,中國人最懂得變動的道理。變動不大,就是說,連神的職位都可能輪調。因此就有了心物合一,知行合一,陰陽互變。管理必須要有制度,但招待起來要有彈性,中國人對此是非常執著的。中國人說一切都在變動,此時上結用哪種方法好就采取哪種方法。多數不一定對,但也有對的時候;少數不一定錯,但也有錯的時候。所以,我們用多數人去感應少數人,化阻力為動力,彼此,彼此,將心比心,這對中國最有效。
九、我們也無法做到每一次都真正協力
曾子說: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朋友是五倫之一,人與人相交,朋友占最大的比數。特別是現代社會,家人的助力越來越薄弱,朋友的比重越來越大。對同事,我們很會計較,對朋友則剛好相反,此所謂朋友無議論,買賣要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