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業就像做人,這句話很有力。做人要有良心、要真誠陽光;做企業要有責任心,要守法透明。類似的說法確實很有道理,但是聽的次數多了,忍不住想到另外一個問題:企業究竟哪些地方像人呢。
人是很復雜的生靈,我們遇到各種各樣意外事件的時候,最喜歡說:人性真是太復雜了。把人的問題歸結為人性,把企業的問題歸結為企業文化,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延續兩千多年的佛教,對人的研究相當深入。博大精深的佛學中,肯定能找到管理企業的良方。用“佛教”和“企業管理”兩個關鍵詞聯合搜索,谷歌有400多萬條結果,百度也有80多萬條。諸如《管理的禪定》、《讀禪悟管理》、《佛門管理》、《用人的菩提》等等書籍,也陸續出版。
始佛教并不復雜,簡單說,原始佛教不過是認識煩惱、解脫煩惱的方法而已。人人都有煩惱,佛陀找到了煩惱的原因,進而找到了去除煩惱的方法。佛陀不藏私,完全開放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人的煩惱問題搞清楚了,他山之石,可以借來攻攻企業煩惱問題這塊玉。
佛教把煩惱分為三大類,每一類都有去除的方法。
違犯性煩惱,是第一類煩惱。撒謊、罵人、打架、公共場合抽煙、酒后開車亂性等等,有了這些具體的行為,煩惱總會跟隨而至。如何去除違反性煩惱呢,佛教開出的藥方只有一個字:戒。有些事情做了不開心,那就不做。違犯了有煩惱,那就不違犯。
對于企業來說,戒,就是規章制度,就是員工手冊上明確禁止的行為規范。比如:要準時上下班,不能隨地大小便,再比如:官兵平等,不能打罵士兵,各地企業不能拖欠農民工工資等等。
困擾性煩惱,是第二類煩惱。這些煩惱浮現在心里,還沒有付諸行動。看到討厭的人,還沒有開罵,也沒有動手,但是心里已經預演了好幾遍。之所以沒有行動,可能是旁邊有警察,也可能是擔心打不過。內心被種種負面情緒占據,這種困擾性煩惱,我們每天都深陷其中,飽受其害。佛教對治的方法,也是一個字:定。想方設法讓我們的內心,處于平靜、安寧、專一的狀態,困擾性的煩惱就會減少。
企業沒有相對固定的業務流程,部門和部門之間總處在戰爭和扯皮的邊緣,這是困擾企業的一大煩惱。消除困擾,需要“定”。讓模糊變得清晰,讓含混變得明確,讓搖擺變得單一。少一些選擇,往往就多一些確定。
潛伏性煩惱,是第三類煩惱。這類煩惱比前兩類隱藏更深,看上去沒有不良舉動,也沒有內心糾結。但是一旦遇到人和事,前兩類煩惱就會蜂擁而至。之前沒有表現出來,不是因為沒有煩惱,而是煩惱一直潛伏著。就像炮仗,不是不火爆,只是沒點著。佛教認為要消除潛伏性煩惱,只能依靠:慧。有了智慧,才能把潛伏的煩惱一網打盡。
看上去順風順水的企業,有可能被潛伏的危機擊沉,這樣的案例已經很多了。如何在盛世中看見危險,在危險中把握機會,是對公司戰略、企業文化、以及領軍者學識和胸懷的最大考驗。
戒定慧,是佛家修行的基礎,就像一個鼎的三足,少了誰都站不住。人生要消除煩惱,需要勤修戒定慧。光明白道理沒有用,最重要的是日積月累的修行。佛經爛熟于胸,但是成天吃肉喝酒、殺人放火,寄希望于酒足飯飽后立地成佛,這種希望太渺茫了。
戒定慧,也是消除企業煩惱的關鍵。人生學佛是一種修行,企業管理是一種實踐。再好的理論也只是灰色的理論,需要企業次序漸進地去實踐。沒有辛辛苦苦的積累,基本的考勤都做不好,基本的流程都理不清,張口閉嘴都是戰略和文化,如果忽悠不了投資者的金錢,就只能忽悠企業的自己的生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