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寓言系列七:對老虎發命令
有一個人在荊州做官時,山上的老虎常出來吃人和家畜。老百姓要求縣官除去餓虎。這個人只下了一道驅逐老虎的命令,叫人刻在很高的巖石上,湊巧那只老虎因故離開了荊州,他就得意地認為他的命令生效了。
不久,他被調另一個地方做官。這個地方的老百姓非常剛強,很不容易治理。他認為刻在荊州巖石上的命令既然能夠制服兇惡的老虎,便以為也能夠鎮住能夠識文斷字的老百姓,便托人去荊州描摹那個石刻。結果,這個地方不但沒有治理好,這個官反而因為治理不當而丟了官。
【筆者點評】許多企業都有營銷成功的歷史,它們依靠這些方法取得豐厚的利潤。但是當一個新的市場出現在面前的時候,環境變了、消費者的心理變了,企業原有的“成功”方法卻在這時使企業一敗涂地。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營銷模式,但是當市場發生變化的時候,企業應調整自己的營銷策略來適應市場,畢竟市場永遠是對的。
營銷寓言系列八:兩個消費者的經歷
在天堂門口,兩個異國老太太相遇了。上帝讓她們各自說出自己一生中最高興的事情。
“我攢了一輩子的錢,終于住了一天新房子,我這一輩子活得也不怨啊。”中國老太太高興地說。
“我住了一輩子的房子,在我去世之前終于把買房的貸款還清了。”美國老太太也高興地說。
上帝嘆了口氣,說:“選擇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
【筆者點評】我國的許多消費者以往沉積下來的落后的消費意識,使其在消費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又不愿選擇消費信貸,只能造成中國老太太的悲哀。但是,潛在的需求是一種存量資源,可以通過宣傳加以引導。營銷者通過創造新的營銷方式以獲得消費著的認可,達到挖掘潛在需求的目的。
營銷寓言系列九:模仿的猴子
一個人想做一套家具,就走到樹林里砍倒一棵樹,并動手把它鋸成木板。這個人鋸樹的時候,把樹干的一頭擱在樹墩上,自己騎在樹干上;還往鋸開的縫隙里打一個楔子,然后再鋸,過了一會兒又把楔子拔出來,再打進一個新地方。
一只猴子坐在一棵樹上看著他干這一切,心想:原來伐木如此簡單。
這人干累了,躺下打盹時,猴子爬下來騎到樹干上,模仿著人的動作鋸起樹來,鋸起來很輕松,但是,當猴子要拔出楔子時,樹一合攏,夾住了它的尾巴。猴子疼得尖聲大叫,它極力掙扎,把人給鬧醒了。最后被人用繩子捆了起來。
【筆者點評】日本企業是靠模仿歐美產品起家的,但是他們在模仿中有創新,這就促成了日本經濟30年的興旺。我國許多企業生產的產品是模仿歐美企業的,但是我們在模仿中沒有創新,所以如今電視、DVD等許多產品的核心技術不在我們手中,這就像猴子的尾巴,一不小心就被樹夾住,由此可見,模仿固然重要,但創新更為關鍵。
營銷寓言系列十:彌勒佛與韋陀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并不在同一個廟里,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后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筆者點評】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里,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營銷寓言系列十一:三只鸚鵡
一個人去買鸚鵡,看到一只鸚鵡前標:此鸚鵡會兩門語言,售價二百元。另一只鸚鵡前則標道:此鸚鵡會四門語言,售價四百元。該買哪只呢?兩只都毛色光鮮,非常靈活可愛。這人轉啊轉,拿不定主意。
結果突然發現一只老掉了牙的鸚鵡,毛色暗淡散亂,標價八百元。這人趕緊將老板叫“這只鸚鵡是不是會說八門語言?”店主說:“不。”
這人奇怪了:“那為什么又老又丑,又沒有能力,會值這個數呢?”店主回答:“因為另外兩只鸚鵡叫這只鸚鵡老板。”
【筆者點評】這故事告訴我們,企業真正的領導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強,只要懂信任,懂放權,懂珍惜,就能團結比自己更強的力量,從而提升自己的身價。相反許多能力非常強的人卻因為過于完美主義,事必躬親,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關人員,銷售代表,成不了優秀的領導人。
營銷寓言系列十二:羚羊與獅子
每天早上,一只非洲羚羊醒來,她就知道必須比跑得最快的非洲獅子還要快,否則她就被吃掉;
每天早上,一只非洲獅子醒來,他就知道必須比跑得最慢的羚羊還要快,否則他就會餓死;
不管你是獅子還是羚羊,太陽升起的時候你就得開始跑了。
【筆者點評】奔跑起來吧,在這個競爭的社會中,如果不思進取,停滯不前,那么最終的命運就是或者被吃掉或者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