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管理中很流行一句話:一分錢做品牌。其倡導的理念是企業做品牌沒必要出大手筆,出手闊綽,一擲千金,實現超低成本也可以塑造強勢品牌。
我們知道從創造、到交換、到滿足,營銷的最終結果、目的的就是銷售出產品和服務。如何把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銷售出去成為全世界企業必須解決的問題;中國企業更是如此。 20 多年的市場經濟對于中國來說雖然不長,但營銷手段在中國市場的運用絕不遜色于西方、甚至發揮得更要淋漓盡致些。花枝招展的產品包裝,別出心裁的促銷活動,精心策劃的關系營銷 … 中國市場可以說是世界上營銷戰打得最炫目多彩的,但結果如何?
企業必須要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的心態,對于脫離企業戰略的做法,搬弄“行業第一品牌”、“國際品牌”、“引領發展”等這些“準定位”往往會使得企業在實際執行中摸不著頭腦。既然不明方向,企業員工干脆就按照老路和原有習慣做事,于是原本宏偉規劃的品牌目標就這樣脫離了企業的實際,所以企業創建品牌首要關鍵之一就是有正確的心態,通過心態的調整確立品牌創建的實際發展方向,正如《成都管理培訓 做品牌從餐桌開始》所講:做品牌就要大投廣告,不考慮企業發展的穩健性,信奉越大手筆越好,于是展開不切實際地狂轟濫炸,一心只想“一夜成名天下知”。再如,很多企業在不知道VI 的基本作用時,就稀里糊涂地做了一套豪華的VI手冊,結果則多半是束之高閣,大部分內容是無用的。遠卓品牌機構幾年前就明確提出,品牌的最高境界是愛。企業要做大,品牌要做強,企業家的愛必須不斷的強化和升華,否則一起都將是空談。
另外企業必須對所在行業的發展狀態有所把握,要知道行業已經到了什么階段,是剛剛發展階段,還是高速發展,或者是成熟階段?在對行業環境有所認識的前提下,對企業的產品呈現的特色和“含金量”有更為深刻的創意,這個創意也必須建立在消費者的需求基礎之上,要知道企業產品為哪些消費者所服務?這些消費者的需求特性是什么?以及替代品會在什么時間出現?通過思考,從企業的產品結構系統的描繪品牌的應有價值,從而實現產品到品牌之間的轉化過程。現實中,很多企業對產品和項目只知道“上馬”,不知道“馬下”工作的開展,導致產品結構混亂,使企業的整體品牌價值大大減弱。這就是說創建品牌的成功之道還在于對產品結構之間的內在關聯和發展狀態緊密把握,以品牌為導向促進產品結構的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