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指數”正在成為大眾化的流行詞匯。洗車指數,穿衣指數,供暖指數等等簡單而又通俗的指數早已經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全球知名餐飲集團百勝集團旗下的必勝客推出了一個反映城市消費力和城市活力的“必勝客指數”,引起了媒體、經濟學家的質疑和討論,而必勝客指數也在發布后成為了媒體傳播的重要新聞,同時引發了關于“指數營銷”的大討論。
借助指數的品牌傳播已經得到了很多企業的應用,區別在于,雖然很多指數的表面看起來都很相似,但是企業利用的營銷效果卻大不相同,其中也同樣蘊含很多規則和機理。可以說,指數從專業的領域轉化而來,也依然褪不去其專業味道,只有專業的應用才可能達到專業的效果,這或許也是指數的奇妙之處。
指數何以營銷?
什么叫指數?簡單言之,指數就是建立評價標準、復雜事物簡單化、不確定的東西定量化的工具。指數之所以會得到營銷界的應用,是因為一項可以反映和測量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和事物進展的指數,不僅會贏得來自學術界和研究界的普遍應用,還會得到社會各類公眾的關注,贏得非常高的曝光度,甚至可能引發社會自覺自發的討論和傳播,因此,相比那些以營銷概念和產品概念為訴求的商業傳播,以指數為基礎的傳播就有了更加廣闊的影響力。
指數與一般的品牌和產品信息傳播不一樣的地方在于,首先,指數發布后,所到達的目標受眾都會認真看待和思考。因為“指數”有著科學的外衣,所以不會被消費者屏蔽,這就好像專家證言一樣,指數由于其專業性,容易引發人們的思考和關注;
其次,以指數為概念的話題更容易延展。一項指數雖然只是一個數字和一些數據,但是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因為每個人思考角度不同,這就讓指數有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和延伸性,人們可以圍繞一個指數而發表各種奇思妙想和言論,從而可以形成廣泛探討的社會氛圍;
再次,指數的傳播疊加效應更加突出。由于指數有豐富的數據作支持,因此比一般的公關軟文更有內容,更可能被媒體主動采用,如果指數的話題還足夠有趣和有價值,媒體甚至可以單獨劃出版面來報道,這使得指數通常可以達到一般的軟文等達不到的傳播效果。
正因為指數有這些獨特的優點,很多企業開始借助指數來輔助進行營銷的傳播。即通過指數的制作、發布,擴散其品牌影響力,借此樹立品牌形象,甚至影響目標消費群體的意見的企業營銷傳播策略。因此,在現在很多能夠看到的與企業有關的指數,都是企業為了提升品牌而策劃、調研和編制的指數,例如麥當勞漢堡指數,蘋果“IPODNANO”指數,星巴克“拿鐵咖啡”指數等。指數也就因此有了營銷開發的價值和意義。
指數不能只秀一下
盡管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支持各類指數,但是對于到底應該如何利用指數,以及指數到底應該如何來運作,以使其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似乎很多企業并不知其所以然,而究竟該如何給“指數”這一已經悄然走進營銷領域的新營銷方法進行定位,這是不論已經使用了指數的企業還是那些正在觀察著指數的企業都關心的問題。
一些企業認為指數是一個事件營銷,因此,在應用指數的時候,常常利用指數來制造一些爆炸性的新聞,以此來吸引社會的關注。例如,杜蕾斯每年都在全球開展性福指數調查,但是每一次發布的時候,杜蕾斯常常都是利用炒作事件的方式來發布一些讓人目瞪口呆的調研結果,比如前幾年曾經廣泛炒作通過網上調查獲得的“中國人平均性伴侶人數”的新聞,希望引發社會的關注點,作為一項新聞炒作,這樣的方式從公關角度來看是成功的,但是作為一項指數來看,這樣的方式就顯得過于嘩眾取寵了,指數一定要考慮到公共價值,其關鍵的公共價值在于不論什么樣的指數一定要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不是有意的炒作。開始的時候人們可能會關注,但是時間長了,人們就會質疑其結果的科學性。
一項指數的操作絕對不能當作一個短時間內的事件營銷來對待,因為指數本身就蘊含了其長期價值,指數被當作一個事件來運作,實際上是縮短了“指數”的生命周期。指數作為一項測量工具,其歷史價值比單純只發布一期指數的價值更大,當歷史數據累計到一定的階段,通過數據的持續挖掘還可以發現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因此,指數營銷應該納入企業的長線的營銷戰略,而不僅僅是短暫的“秀”一下。如果一個指數可以堅持下去,企業可以圍繞每一期的指數提煉相關的比較新銳的話題,從而來持續的提升影響力。
指數避免“自我宣講”
一些企業發布指數一定要強調必須發布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稱為“自我宣講”。例如,某品牌客車生產企業希望訴求其產品的“耐用性”,于是,就組織了對該品牌的目標消費者的“耐用指數”調研,在設計問卷的時候,就有意誤導消費者,以證明該品牌的“耐用指數”比其他同行業品牌的耐用指數高,通過客車行業耐用指數發布引起人們對于該車耐用性的關注,希望借此訴求“耐用性”。
這樣的指數應用的確可以制造出很多新聞點,但是其出發點卻是以強調品牌自我,而打擊對手為目的的,很容易被消費者識破,而且,該品牌不可能每年都發布耐用指數說自己的耐用性排第一,這樣的指數也自然就沒有了持續的價值。
全球知名餐飲集團百勝集團旗下的必勝客推出了一個反映城市消費力和城市活力的“必勝客指數”,引起了媒體、經濟學家的質疑和討論,而必勝客指數也在發布后成為了媒體傳播的重要新聞,同時引發了關于“指數營銷”的大討論。
借助指數的品牌傳播已經得到了很多企業的應用,區別在于,雖然很多指數的表面看起來都很相似,但是企業利用的營銷效果卻大不相同,其中也同樣蘊含很多規則和機理。可以說,指數從專業的領域轉化而來,也依然褪不去其專業味道,只有專業的應用才可能達到專業的效果,這或許也是指數的奇妙之處。
指數何以營銷?
什么叫指數?簡單言之,指數就是建立評價標準、復雜事物簡單化、不確定的東西定量化的工具。指數之所以會得到營銷界的應用,是因為一項可以反映和測量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和事物進展的指數,不僅會贏得來自學術界和研究界的普遍應用,還會得到社會各類公眾的關注,贏得非常高的曝光度,甚至可能引發社會自覺自發的討論和傳播,因此,相比那些以營銷概念和產品概念為訴求的商業傳播,以指數為基礎的傳播就有了更加廣闊的影響力。
指數與一般的品牌和產品信息傳播不一樣的地方在于,首先,指數發布后,所到達的目標受眾都會認真看待和思考。因為“指數”有著科學的外衣,所以不會被消費者屏蔽,這就好像專家證言一樣,指數由于其專業性,容易引發人們的思考和關注;
其次,以指數為概念的話題更容易延展。一項指數雖然只是一個數字和一些數據,但是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因為每個人思考角度不同,這就讓指數有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和延伸性,人們可以圍繞一個指數而發表各種奇思妙想和言論,從而可以形成廣泛探討的社會氛圍;
再次,指數的傳播疊加效應更加突出。由于指數有豐富的數據作支持,因此比一般的公關軟文更有內容,更可能被媒體主動采用,如果指數的話題還足夠有趣和有價值,媒體甚至可以單獨劃出版面來報道,這使得指數通常可以達到一般的軟文等達不到的傳播效果。
正因為指數有這些獨特的優點,很多企業開始借助指數來輔助進行營銷的傳播。即通過指數的制作、發布,擴散其品牌影響力,借此樹立品牌形象,甚至影響目標消費群體的意見的企業營銷傳播策略。因此,在現在很多能夠看到的與企業有關的指數,都是企業為了提升品牌而策劃、調研和編制的指數,例如麥當勞漢堡指數,蘋果“IPODNANO”指數,星巴克“拿鐵咖啡”指數等。指數也就因此有了營銷開發的價值和意義。
指數不能只秀一下
盡管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支持各類指數,但是對于到底應該如何利用指數,以及指數到底應該如何來運作,以使其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似乎很多企業并不知其所以然,而究竟該如何給“指數”這一已經悄然走進營銷領域的新營銷方法進行定位,這是不論已經使用了指數的企業還是那些正在觀察著指數的企業都關心的問題。
一些企業認為指數是一個事件營銷,因此,在應用指數的時候,常常利用指數來制造一些爆炸性的新聞,以此來吸引社會的關注。例如,杜蕾斯每年都在全球開展性福指數調查,但是每一次發布的時候,杜蕾斯常常都是利用炒作事件的方式來發布一些讓人目瞪口呆的調研結果,比如前幾年曾經廣泛炒作通過網上調查獲得的“中國人平均性伴侶人數”的新聞,希望引發社會的關注點,作為一項新聞炒作,這樣的方式從公關角度來看是成功的,但是作為一項指數來看,這樣的方式就顯得過于嘩眾取寵了,指數一定要考慮到公共價值,其關鍵的公共價值在于不論什么樣的指數一定要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不是有意的炒作。開始的時候人們可能會關注,但是時間長了,人們就會質疑其結果的科學性。
一項指數的操作絕對不能當作一個短時間內的事件營銷來對待,因為指數本身就蘊含了其長期價值,指數被當作一個事件來運作,實際上是縮短了“指數”的生命周期。指數作為一項測量工具,其歷史價值比單純只發布一期指數的價值更大,當歷史數據累計到一定的階段,通過數據的持續挖掘還可以發現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因此,指數營銷應該納入企業的長線的營銷戰略,而不僅僅是短暫的“秀”一下。如果一個指數可以堅持下去,企業可以圍繞每一期的指數提煉相關的比較新銳的話題,從而來持續的提升影響力。
指數避免“自我宣講”
一些企業發布指數一定要強調必須發布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稱為“自我宣講”。例如,某品牌客車生產企業希望訴求其產品的“耐用性”,于是,就組織了對該品牌的目標消費者的“耐用指數”調研,在設計問卷的時候,就有意誤導消費者,以證明該品牌的“耐用指數”比其他同行業品牌的耐用指數高,通過客車行業耐用指數發布引起人們對于該車耐用性的關注,希望借此訴求“耐用性”。
這樣的指數應用的確可以制造出很多新聞點,但是其出發點卻是以強調品牌自我,而打擊對手為目的的,很容易被消費者識破,而且,該品牌不可能每年都發布耐用指數說自己的耐用性排第一,這樣的指數也自然就沒有了持續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