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事分輕重緩急,抓住幾個關鍵的點,照樣可以把營銷工作做好。尤其是一些實力有限的中下型企業,沒有那么多的錢的來建立和完善系統。那就干脆先抓住關鍵點所在,其他的事情再慢慢完善到位。
所有事情都是可以簡化的,反過來說,所有事情也都是可以復雜化的。我們把這營銷工作簡單化來看,其實這里面就三個重點:
1. 業務人員會賣。
2. 經銷商愿意賣。
3. 消費者愿意買。
制定營銷策略有千萬條線,但基本都可以簡化成這三個要點。那么,這三個要點又容易出現那些問題呢?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向又在那里呢?
一:業務人員會不會賣自家的產品
生產企業的業務人員是干什么的?就是賣自家產品的,這也就是業務人員的本質工作所在,可是,許多企業老板現在頭疼的是,業務人員們雖然每天都是忙來忙去,這市場費用也一筆筆花出去,但實際工作績效與老板所期望的相去甚遠,尤其是在新產品的推廣銷售上,更是問題百出,是業務人員的自身素質和能力有問題,還是他們的心態有問題?
業務人員的銷售業績不達標,也就是工作不位,這工作不到位一般是因為兩個原因構成,一個是會不會把工作做好,二是想不想把工作做好。會不會工作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主要是培訓學習工作沒到位,使得業務人員缺乏應有的工作能力和相關技巧。而這想不想工作是管理層面的問題,例如企業的管理水平問題,薪酬制度設計,激勵方案,企業內部的環境氛圍等等,不過,無論是針對員工的培訓安排,還是對員工的管理問題,起到決定性因素還是老板,也就是說,這帳歸根結底的算下來,還得算到老板頭上。
嚴格意義上來說,業務人員應該是企業老板所要面對的第一個客戶,任何產品,或是營銷方案,首先得賣給自己的業務人員,讓自己人先來接受并認可,在此基礎上,然后,業務人員才有可能有效的把產品和營銷方案再賣給客戶。這個道理說起來并不復雜,并且一看就懂。可是,在實際的企業管理中,絕大多數企業老板未曾這么想,并沒有把自己的業務人員當成是客戶,更多的只是把業務人員當成老板自己營銷思想的執行者,所追求的是老板出思想,中層出方案,基層出行動。
其實,誰在真正做業務?不是老板,不是企業的中層,也不是咨詢專家,而就是這些工作在一線的業務人員,他們若是出問題,就意味深長企業與市場之間的紐帶被中斷,再好的營銷思路和方案策略都將是一紙空文。
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不但要把業務人員當成自己的第一客戶,還要把業務人員當成什么都不會的小學生,千萬不要過高的估計業務人員的能力和水平,要把這培訓和學習工作要常抓不懈,重復灌輸,確保業務人員明白這工作具體該怎么做。同時,也不要人為的拔高業務人員的道德意識和服從意思,覺得作為下屬就應該服從老板的指揮。壓根沒這回事,作為老板,始終得明白以下這幾個道理:
1. 你不尊重員工,員工就不會尊重客戶;
2. 你不服務好員工,員工也就不會服務好客戶;
3. 你不看重員工的利益,員工也就不會看重你的利益。
無論是老板還是員工,其實大家是平等交換的關系,不存在你上我下,不存在征服和被征服的關系,這個世界誰怕誰?這人性化管理應取代壓制化管理。否則,企業內部的各項工作不到位,如何去保障企業外部的工作?
二:經銷商愿不愿意賣產品
相對于企業老板對員工的管理工作而言,這廠家管理經銷商的工作要簡單的多,因為大家的目的取向趨于一致,主要就是圍繞著利益轉,也不存在那些復雜的管理風格,企業文化,工作氛圍等等問題,更不存在最容易引起勞資糾紛的薪酬問題。經銷商反正是無利不起早,有錢賺就做,沒錢賺就不做。
這經銷商愿不愿意賣,主要就是這個利益驅動的問題,畢竟這經銷商承接的產品又不是就你一個廠家的產品,做什么產品也都會有錢賺,憑什么要對你廠家的產品重點對待?并且,更讓生產企業頭疼的是,經銷商還會不斷的伸手要市場費用支持,對企業推出的新產品又存在一定抵觸情緒,自己還不肯進行市場投入,不肯積極的配合廠家的市場活動,千方百計的把經營風險和成本轉嫁到廠家頭上。
當然,若是這產品本身所帶來的利益足夠大,那什么都好說,否則,你廠家的產品也只有坐冷板凳了,其實,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同樣也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指導經銷商進行產品銷售,二是給經銷商提供更多的利益。
許多廠家目前只能對經銷商提供產品,關于這產品具體的銷售技術,往往還得靠經銷商自己研究和摸索,稍微好些的廠家還會安排些經銷商的培訓指導,但是這頻率也很少,一般也就是在新品上市和召開全國經銷商會議期間,給經銷商們安排一兩場培訓而已,并且,廠家所擁有的業務人員中,真正具備對經銷商提供銷售技術指導的很少。這就需要廠家把對經銷商銷售指導工作進行專業運作和持續性進行,例如請相關專家定期得進行市場走訪,出版針對經銷商的月度學習刊物,設立樣板市場,多看現場會,動員優秀經銷商站出來現身說法。
三:消費者愿意買
市場經濟的特性之一就是廠家多了,產品多了,消費者的選擇面大了,所以這生意也就難做了。
要使得消費者在面對產品時愿意買,突破點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廣告的影響力,二是產品本身的包裝和陳列,三是產品本身賣點的設計。這里筆者只是從成本的角度來側重提及一下產品包裝方面。
通過做廣告來強化品牌傳播,在通過品牌的樹立來促進產品的銷售,這是當前許多企業所選擇的道路,但是,現在傳媒多,廣告多,消費者對廣告的信任度直線下降,再者,由于每天接受大量的廣告,注意力被大大稀釋,很難形成對廣告的記憶點,更重要的是,廣告成本高,許多廠家硬是在廣告投入上把自己從小康之見整成了貧下中農。并且這廣告投放還有著嚴重的滯后效應,自廣告投放后,少則數月,多則數年,一些廠家到死的時候也沒能等來廣告帶來的收益。不過,媒體和咨詢專家一直都在鼓勵廠家多投廣告(因為他們從中有錢賺),直至廠家掏光身上的最后一分錢(現在有不少廠家已經開始拿貸款來做廣告了,這不亞于賣血脫貧)。面對這廣告投入,廠家應慎之又慎。
其實這廣告也有低成本的投放辦法(只不過營銷專家們一般不提倡,因為這既費腦子又沒多少錢賺),例如這產品包裝,消費者第一眼所接觸的不是產品的實質,而是產品的外包裝,包裝的設計水平往往直接決定了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和購買機率,這包裝就是產品本身最好的廣告,具備自我宣傳自己推銷的功能。而廠家老板對此似乎不是太重視,要么是過于強調其產品的內在品質,不在乎外在包裝,要么是依著老板的個人審美眼光來設計包裝,甚至還有的廠家老板舍不得那點包裝設計費,自己做包裝設計。其實,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從一百萬來做廣告,不如花這一百萬來做包裝設計。所取得的終端效應和銷售促進往往要好得多。
但是,消費者究竟喜歡什么樣的包裝,什么樣的賣點設計才能打動消費者,這就涉及到對消費者心理的研究領域了,消費者心理學是門營銷行業的基礎學科,具有很強現實價值的,可是,這門在歐美發達國家很受重視的營銷學課程,在國內卻出乎意料的受到冷落。大家留意一下身邊各式各樣為廠家服務的策略提供公司中,圍繞著品牌,促銷設計,客戶開發與管理等內容做研究的公司有很多,但是,圍繞著消費者做研究的公司卻很少,這反過來說明了眾企業其實不重視這塊,或是把這個問題看得過于簡單了。認為對這消費者沒必要花費那么多的精力和費用去做研究。
當然,要想做好市場營銷工作,還有許多其他的工作要做,但是,對于大多數中小型企業來說,先把上述這三件事做好恐怕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