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我國成為世界上發明專利有效量首個突破400萬件的國家。1月1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胡文輝表示,我國知識產權強國建設邁出新的堅實步伐。截至2024年底,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475.6萬件,全年共授權發明專利104.5萬件,同比增長13.5%,專利復審和無效結案6.7萬件。發明專利審查周期壓減至15.5個月,結案準確率提升至95.2%。受理PCT國際專利申請7.5萬件,申請人通過海牙協定提交外觀設計國際申請4868項,同比增長29.5%,躍居全球第一位。
2025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將立足當下,鞏固好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既有成果。同時,制定好知識產權“十五五”規劃,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下堅實基礎,突出“把牢知識產權的功能定位、著力推動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為牽引強化知識產權工作全鏈條”政策導向,堅持干字當頭、奮發進取,著力強化知識產權高質量創造、著力推進知識產權高效益運用、著力加強知識產權高標準保護、著力打造知識產權高品質服務、著力深化知識產權高水平國際合作“五個高”,實現“十四五”高質量收官。
提前完成知識產權“十四五”規劃目標
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我國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4件,提前完成國家“十四五”規劃預期目標。
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啟動第二批15家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建設。新建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6家、快速維權中心7家,總數達124家,備案創新主體超過19.3萬家。新建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分中心33家,總數達到80家。全系統全年共辦理專利侵權糾紛行政案件7.2萬件,指導知識產權糾紛調解組織受理調解案件近14萬件。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提升至82.36分,再創新高。
知識產權運用方面:全年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達到61.3萬次,同比增長29.9%。其中,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達到7.6萬次,同比增長39.1%。2024年1—11月全國知識產權使用費進出口總額達到3564.1億元,同比增長6.6%。2023年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達16.87萬億元,占GDP比重提升至13.04%,提前完成知識產權“十四五”規劃目標。
胡文輝分析,2024年,我國知識產權數據反映出的主要特點:一是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截至2024年底,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有效商標注冊量同比分別增長16.3%和8.1%。其中,國內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97.8萬件,同比增長18.8%,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134.9萬件,同比增長15.7%,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企業達到49.7萬家,較2023年同期增加6.9萬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50.6萬件,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73.7%。國內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連續5年保持穩步增長,調查顯示,2024年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到53.3%,創新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三是知識產權海外申請更加活躍。2024年,我國申請人提交的PCT國際專利申請、海牙體系外觀設計申請、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申請均穩居世界前列。其中,我國申請人提交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較上年穩中有升,海牙體系外觀設計申請、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申請量同比實現兩位數的增長。我國高價值發明專利中有13萬件同時在海外獲得授權,較“十三五”末增長近一倍,涉及1.6萬家創新主體,較“十三五”末增長6700余家,國內更多創新主體更加注重借助知識產權開拓國際市場,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
胡文輝特別提到,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方面:2024年我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發證1.1萬件,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累計發證8.3萬件,有效保護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人合法權益。他認為,集成電路是數字經濟的重要支撐,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知識產權局負責集成電路布圖設計集中登記和管理工作。同時,隨著集成電路產業快速發展和國際貿易日益頻繁,在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方面,需要全面考慮產業創新特點、發展趨勢和保護需求,完善相關法律規定,提供更加有力法治保障。國家知識產權局堅持開門立法、問計于民,不斷修改完善相關法規,形成《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修改草案》,并且于2024年12月26日公開征求意見。
胡文輝表示,《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修改草案》征求意見稿主要修改了三個方面內容:一是完善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注冊和確權程序,強化知識產權源頭保護。二是加強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保護,有效維護權利人合法權益。三是促進布圖設計實施和運用,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建議,繼續完善修改草案,待成熟后按照立法程序報請國務院審議。同時,國家知識產權局將持續完善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審查、復審撤銷等業務操作相關規范,完善技術調查官參與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侵權糾紛行政裁決辦案相關規定,提升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工作規范化水平,更好促進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健康發展。
中、小、微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均創“十四五”以來新高
2024年,我國全面推進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推動更多專利走出“實驗室”走向“產業鏈”。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王培章表示,深入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是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旨在大力推進專利產業化,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一年多來,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各部門各地方積極推進行動落實,突出重點、破解難點、打通堵點,取得一系列明顯成效。一是工作機制不斷健全。二是重點任務加快推進。三是堵點難點逐步打通。四是運用效益明顯提升。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將繼續聚焦專利產業化這條工作主線,在供給端:進一步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持續推動專利質量提升,形成更多符合產業需要的高價值專利,夯實專利轉化運用質量基礎;在需求端:進一步推進產業知識產權協同發展,一體推進產業知識產權創新聯合體、專利池、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建設,有效發揮知識產權強鏈增效作用;在政策端:進一步協同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和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持續完善專利轉化運用激勵政策;在服務端: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知識產權運營平臺體系作用,進一步構建專利轉化運用良好服務生態。
專利產業化是推動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必經之路。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負責人梁心新認為,專利產業化是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過程。企業是專利產出的主體,也是專利轉化的主體,截至2024年底我國國內企業有效發明專利超過350萬件,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73.7%,較2023年提高2.6個百分點。企業創新活躍的同時,轉化運用能力也持續提升,調查顯示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連續5年穩步提升,呈現五方面特點。
一是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持續提高。2024年,我國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53.3%,較2023年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中、小、微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分別達到61.4%、57.8%和36.7%,均創“十四五”以來新高。
二是高新技術企業專利產業化水平更高。2024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到61.2%,較2023年提高3.6個百分點,高出企業總體水平7.9個百分點,有力帶動全國專利產業化率水平提升。
三是新興產業發明專利轉化運用效益突出。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平均收益呈穩步提高態勢,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相關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平均收益分別高于企業平均水平8.0%和30.3%。
四是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最高。分國民經濟行業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最高的三個行業依次為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71.2%、專用設備制造業68.9%和通用設備制造業67.5%,均高于2023年水平。
五是企業綠色技術專利產業化實施意愿更強。我國近5成企業專利權人已開展或計劃開展綠色技術創新,已開展綠色技術創新的企業中,計劃通過自行產業化推動綠色技術實施比例為72%,計劃通過開放許可等方式許可實施比例為22%。
專利密集型產業主要包括信息通信、裝備制造、新材料等七大類產業,是布局新賽道、培育新動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梁心新介紹,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積極促進知識產權與產業經濟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壯大專利密集型產業,取得顯著成效。2024年年底,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了2023年全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數據公告,從統計數據來看,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發展主要呈現出“兩密三高”鮮明特點。
“兩密”,一是研發投入密集。2023年,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比2022年提高0.12個百分點,是非專利密集型產業的2.2倍,創新資源高度聚集。二是專利產出密集。近五年,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每萬名就業人員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410件,是全國產業平均水平的近11倍,創新成果密集。
“三高”,一是勞動生產率高。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達到33.7萬元/人,是非專利密集型產業的2.1倍。2023年專利密集型產業就業人數達5081.2萬人,較2022年增加164.6萬人,勞動生產率提升的同時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二是經濟貢獻度高。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從2020年12萬億元增長到近17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突破了13%,“十四五”以來累計提高1.1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穩步提高。三是數字產業占比較高。我國七大專利密集型產業中,信息通信技術制造業和服務業增加值合計達7.1萬億元,占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比重超4成,為我國構筑數字經濟發展新優勢注入了強大動力。
我國成為世界上發明專利有效量首個突破400萬件的國家。1月1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胡文輝表示,我國知識產權強國建設邁出新的堅實步伐。截至2024年底,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475.6萬件,全年共授權發明專利104.5萬件,同比增長13.5%,專利復審和無效結案6.7萬件。發明專利審查周期壓減至15.5個月,結案準確率提升至95.2%。受理PCT國際專利申請7.5萬件,申請人通過海牙協定提交外觀設計國際申請4868項,同比增長29.5%,躍居全球第一位。
2025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將立足當下,鞏固好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既有成果。同時,制定好知識產權“十五五”規劃,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下堅實基礎,突出“把牢知識產權的功能定位、著力推動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為牽引強化知識產權工作全鏈條”政策導向,堅持干字當頭、奮發進取,著力強化知識產權高質量創造、著力推進知識產權高效益運用、著力加強知識產權高標準保護、著力打造知識產權高品質服務、著力深化知識產權高水平國際合作“五個高”,實現“十四五”高質量收官。
提前完成知識產權“十四五”規劃目標
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我國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4件,提前完成國家“十四五”規劃預期目標。
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啟動第二批15家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建設。新建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6家、快速維權中心7家,總數達124家,備案創新主體超過19.3萬家。新建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分中心33家,總數達到80家。全系統全年共辦理專利侵權糾紛行政案件7.2萬件,指導知識產權糾紛調解組織受理調解案件近14萬件。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提升至82.36分,再創新高。
知識產權運用方面:全年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達到61.3萬次,同比增長29.9%。其中,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達到7.6萬次,同比增長39.1%。2024年1—11月全國知識產權使用費進出口總額達到3564.1億元,同比增長6.6%。2023年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達16.87萬億元,占GDP比重提升至13.04%,提前完成知識產權“十四五”規劃目標。
胡文輝分析,2024年,我國知識產權數據反映出的主要特點:一是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截至2024年底,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有效商標注冊量同比分別增長16.3%和8.1%。其中,國內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97.8萬件,同比增長18.8%,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134.9萬件,同比增長15.7%,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企業達到49.7萬家,較2023年同期增加6.9萬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50.6萬件,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73.7%。國內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連續5年保持穩步增長,調查顯示,2024年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到53.3%,創新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三是知識產權海外申請更加活躍。2024年,我國申請人提交的PCT國際專利申請、海牙體系外觀設計申請、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申請均穩居世界前列。其中,我國申請人提交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較上年穩中有升,海牙體系外觀設計申請、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申請量同比實現兩位數的增長。我國高價值發明專利中有13萬件同時在海外獲得授權,較“十三五”末增長近一倍,涉及1.6萬家創新主體,較“十三五”末增長6700余家,國內更多創新主體更加注重借助知識產權開拓國際市場,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
胡文輝特別提到,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方面:2024年我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發證1.1萬件,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累計發證8.3萬件,有效保護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人合法權益。他認為,集成電路是數字經濟的重要支撐,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知識產權局負責集成電路布圖設計集中登記和管理工作。同時,隨著集成電路產業快速發展和國際貿易日益頻繁,在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方面,需要全面考慮產業創新特點、發展趨勢和保護需求,完善相關法律規定,提供更加有力法治保障。國家知識產權局堅持開門立法、問計于民,不斷修改完善相關法規,形成《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修改草案》,并且于2024年12月26日公開征求意見。
胡文輝表示,《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修改草案》征求意見稿主要修改了三個方面內容:一是完善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注冊和確權程序,強化知識產權源頭保護。二是加強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保護,有效維護權利人合法權益。三是促進布圖設計實施和運用,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建議,繼續完善修改草案,待成熟后按照立法程序報請國務院審議。同時,國家知識產權局將持續完善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審查、復審撤銷等業務操作相關規范,完善技術調查官參與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侵權糾紛行政裁決辦案相關規定,提升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工作規范化水平,更好促進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健康發展。
中、小、微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均創“十四五”以來新高
2024年,我國全面推進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推動更多專利走出“實驗室”走向“產業鏈”。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王培章表示,深入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是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旨在大力推進專利產業化,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一年多來,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各部門各地方積極推進行動落實,突出重點、破解難點、打通堵點,取得一系列明顯成效。一是工作機制不斷健全。二是重點任務加快推進。三是堵點難點逐步打通。四是運用效益明顯提升。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將繼續聚焦專利產業化這條工作主線,在供給端:進一步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持續推動專利質量提升,形成更多符合產業需要的高價值專利,夯實專利轉化運用質量基礎;在需求端:進一步推進產業知識產權協同發展,一體推進產業知識產權創新聯合體、專利池、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建設,有效發揮知識產權強鏈增效作用;在政策端:進一步協同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和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持續完善專利轉化運用激勵政策;在服務端: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知識產權運營平臺體系作用,進一步構建專利轉化運用良好服務生態。
專利產業化是推動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必經之路。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負責人梁心新認為,專利產業化是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過程。企業是專利產出的主體,也是專利轉化的主體,截至2024年底我國國內企業有效發明專利超過350萬件,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73.7%,較2023年提高2.6個百分點。企業創新活躍的同時,轉化運用能力也持續提升,調查顯示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連續5年穩步提升,呈現五方面特點。
一是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持續提高。2024年,我國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53.3%,較2023年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中、小、微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分別達到61.4%、57.8%和36.7%,均創“十四五”以來新高。
二是高新技術企業專利產業化水平更高。2024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到61.2%,較2023年提高3.6個百分點,高出企業總體水平7.9個百分點,有力帶動全國專利產業化率水平提升。
三是新興產業發明專利轉化運用效益突出。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平均收益呈穩步提高態勢,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相關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平均收益分別高于企業平均水平8.0%和30.3%。
四是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最高。分國民經濟行業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最高的三個行業依次為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71.2%、專用設備制造業68.9%和通用設備制造業67.5%,均高于2023年水平。
五是企業綠色技術專利產業化實施意愿更強。我國近5成企業專利權人已開展或計劃開展綠色技術創新,已開展綠色技術創新的企業中,計劃通過自行產業化推動綠色技術實施比例為72%,計劃通過開放許可等方式許可實施比例為22%。
專利密集型產業主要包括信息通信、裝備制造、新材料等七大類產業,是布局新賽道、培育新動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梁心新介紹,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積極促進知識產權與產業經濟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壯大專利密集型產業,取得顯著成效。2024年年底,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了2023年全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數據公告,從統計數據來看,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發展主要呈現出“兩密三高”鮮明特點。
“兩密”,一是研發投入密集。2023年,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比2022年提高0.12個百分點,是非專利密集型產業的2.2倍,創新資源高度聚集。二是專利產出密集。近五年,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每萬名就業人員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410件,是全國產業平均水平的近11倍,創新成果密集。
“三高”,一是勞動生產率高。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達到33.7萬元/人,是非專利密集型產業的2.1倍。2023年專利密集型產業就業人數達5081.2萬人,較2022年增加164.6萬人,勞動生產率提升的同時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二是經濟貢獻度高。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從2020年12萬億元增長到近17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突破了13%,“十四五”以來累計提高1.1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穩步提高。三是數字產業占比較高。我國七大專利密集型產業中,信息通信技術制造業和服務業增加值合計達7.1萬億元,占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比重超4成,為我國構筑數字經濟發展新優勢注入了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