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改革敞開前史,我國建立的自貿試驗區、自貿港、經濟特區、經開區、高新區、科技園區、保稅區等園區現已掩蓋我國東中西部區域,成為中國對外敞開的窗口。
?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1年,21個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2130億元,完成進出口總額6.8萬億元,同比別離增加19%和29.5%,這21個自貿試驗區以只占全國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完成了占全國18.5%的外商出資和17.3%的進出口;2020年,217家國家級經開區的區域生產總值達11萬億元,同比增加5.6%,占國內生產總值為11%,進出口總額7萬億元,同比增加9.2%,占全國進出口總額比重為21.7%,實際使用外資和外商出資企業再出資574億美元,同比增加4.8%。
這一切,許多新興商場國家、發展中國家都看在眼里,他們企圖經過模仿中國的改革敞開模式來提振經濟,約請中國企業前去建設園區成為這些國家領袖訪華時必不可少的議題。目前,海外園區作為我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渠道,是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世界產能合作的有力抓手。到2021年末,歸入商務部統計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分布在46個國家和區域,累計出資507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66億美元,為當地創造39.2萬個就業崗位,有力促進了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在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式的當下,這些敞開渠道正成為國內循環和世界循環的重要樞紐。近期越來越多的痕跡顯示,敞開渠道的效果正在逐步加強,并呈現出疊加效應。例如,海外園區與國內各類園區加強互動,互通有無,做到經歷、資源共享,共同提高敞開發展水平,為構建新發展格式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