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都市圈地域范圍包括銀川市全域,石嘴山市全域,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和寧東動力化工基地,工業、人口集聚效應顯著,以全區27%的國土面積,承載了55%的人口,發明了76%的經濟總量,城鎮化率達到66%,特別是近年來內蒙古阿拉善、烏海、鄂爾多斯,陜西榆林等周邊區域居民在銀川都市圈日子就業數量顯著增長,對周圍200公里半徑范圍區域出現較強輻射效果。
銀川都市圈是自治區貫徹執行區域協調戰略的重要布置,其建造打破了行政區劃捆綁、有用避免了城市同質化競賽、促進了中心城市加速開展,帶動周邊城市、鎮、鄉村協調開展,釋放了市場主體活力,構建起了區域經濟協調開展格式。
都市圈建造加速,讓“圈中”的幸福感和取得感越來越強。完成都市圈公交同城化,構成銀川至石嘴山、吳忠、寧東半小時經濟圈。銀中高鐵客運專線建成通車,京藏高速過境段改道工程建成投用,國道344線、青銅峽至永寧快速公路完成通車,穩步推動國道110線、沈陽東路、東線公路項目,注冊靈武至吳忠都市圈公交,三市城區公交一卡通將全面完成互聯互通。銀川都市圈西線供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180萬城鄉大眾喝上了甜美的黃河水,開工建造東線供水項目,發動中線供水前期工作,都市圈供水網初具模型。銀西河水系全線貫通,城市西部水系結構根本建成。銀川天然氣儲氣設施項目順利推動,安穩都市圈供氣基礎。都市圈電子政務互聯互通,自治區本級、市縣事項網上可辦率大幅提高。
都市圈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格式開始構成。建立了跨行政區域水質斷面交接機制,嚴厲執行“河長制”,入選全國黑臭水體辦理演示城市,黃河銀川段水質安穩堅持“Ⅱ類進Ⅱ類出”。發動實施“東熱西送”工程,都市圈范圍內空氣質量顯著改善。
聯動效應繼續釋放。銀川深化“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健康”演示區建造,“互聯網+醫療健康”走在全國前列,創始互聯網醫院就診報銷新模式,獲批國家城市醫療聯合體試點,建造寧夏電生理確診中心和銀川市遠程確診中心,完成醫療資源云辦理,銀川市13家醫療機構、石嘴山市7家醫療機構、吳忠市8家醫療機構取得自治區第一批檢驗成果互認資歷授牌,推動都市圈醫療資源共享及成果互認。一起,組建8個銀川都市圈教育協同開展協作體,北京師范大學銀川校園(初中部)面向都市圈招生。
當前,寧夏正處在由外延擴張向集約提質轉變的關鍵時期,集聚起城市群的各類要素資源合理流動和高效聚集,才能為寧夏經濟高質量開展賦能,推動產城交融、城鄉互動、協調共生。從“圈”的交融到更加明晰定位、打造各具特征的增長極,既是順應時代開展的需求,也是提高區域立異能力的必答題。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支撐銀川建造立異開展引領市,石嘴山建造工業轉型演示市,吳忠建造綠色開展先行市,固原建造生態文旅特征市,中衛建造大數據工業中心市,寧東建造工業集聚、產城交融演示區,完成特征化、差異化、交融化開展,加速構建‘一主一帶一副’開展新格式。”這樣的美麗新寧夏值得等待和接續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