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淅高速丹江口水庫特大橋施工現場。新華網發謝剛攝
新華網武漢6月7日電題:修“致富路”,做“守井人”——十淅高速建設側記
連迅、伍進波、謝剛
?
丹江口水庫位于漢江中上游,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中國重要的濕地保護區,環境保護責任十分重大。
丹江口水庫環境保護是紅線。如何在萬眾矚目水庫修建一條高速公路?來自庫區的建設者給出答案:既要修好庫區群眾的“致富路”,還要做好一庫清水向北送的“守井人”。
十淅高速丹江口水庫特大橋施工現場。新華網發謝剛攝
群眾期盼“致富路”
如果說湖北丹江口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大水缸”,河南淅川則是“水龍頭”,兩地共同承擔著構筑生態安全屏障、加強調水源頭保護和管理、加快庫區發展的重任。
“十堰至淅川的高速公路(十淅高速)早建成,早受益。”2016年,時任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的丹江口市丹趙路辦事處茅臘坪村三組村民辛喜玉說,包括丹江口、淅川在內的廣大鄂西豫西地區有多達65萬的移民,這里屬于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加快交通設施建設、促進當地高質量發展成為群眾的期盼。
秦巴山區南北有福銀高速、滬陜高速東西方向平行布局,兩條高速路之間沒有高速路有效聯接。如果開建十淅高速,從福銀高速丹江口市丁家營鎮預留互通開始,途徑丹江口市龍山鎮、涼水河鎮和河南省淅川縣,止于滬陜高速西峽縣互通,就打通了福銀高速、滬陜高速的連接。
辛喜玉說,十淅高速的修建可讓鄂西北、豫西等秦巴山片區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成為庫區幾十萬移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基礎保障。同時,十淅高速還可以將三峽庫區、神農架、武當山、洛陽等5地風景名勝區連接起來,推動沿線區域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快速發展。
群眾的呼聲得到積極回應。2017年12月,十淅高速(湖北段)項目建設啟動,2019年9月正式開工建設。十淅高速全長約118公里,其中湖北段41公里,河南段約77公里。高速路全線采用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路基寬度26米的雙向4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十淅高速湖北段由湖北交投投資建設,計劃于2022年底建成通車。
“十淅高速是連接南水北調中線核心工程丹江口大壩和南水北調中線調水渠首之間的快捷道路,是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地連接南北的一條重要線路。高速路建成后將為水源區腹地千萬百姓脫貧致富增添一個強勁‘引擎’。”湖北交投十淅公司董事長陽晏說。
十淅高速項目施工拌合站實行霧炮除塵。新華網發伍進波攝
變廢為寶,恪守環保“高壓線”
6月的丹江口水庫微風習習,碧波蕩漾。煙波浩渺中,兩座高聳的橋梁塔柱聳立庫區兩岸隔水相望。塔柱旁塔吊旋轉,工人緊張施工。遠方,正在加快建設的十淅高速蜿蜒前行,消失在起伏的群山中。
“丹江口水庫特大橋一跨過江,大橋樁基、承臺、塔座已全部完成,正在進行主塔施工。”工程施工方中交二航局五分公司十淅項目負責人周范武介紹,丹江口水庫特大橋是十淅高速控制性工程,采用主跨760米地錨式雙塔混合梁斜拉橋方案,于2019年9月開建,目前其下塔柱、下橫梁已全部完成。
周范武說,丹江口水庫特大橋在施工中特別注重加強環境保護。特大橋在施工中,特意建成3個籃球場面積大小的兩個圍堰體,緊密“包裹”大橋主墩承臺,將一庫清水與施工場地完全分離開來。而在岸邊,施工方建成一層層沙袋阻隔污水,邊坡上覆蓋綠網防止泥土滑坡。為減少施工開挖量,施工方研發巖錨技術,減少開挖土石方3萬立方米。
“頭頂環保‘高壓線’,十淅高速從開工第一天起,建設者都小心翼翼施工,避免廢渣廢水進入水庫。”專門負責施工中環境保護的湖北交投十淅公司環水保負責人劉富成說,環境保護的高標準倒逼十淅高速建設者邊施工邊探索,不斷革新技術、改進工藝。
十淅高速湖北段要新建隧道5座和大、中型橋梁41座,橋隧比接近50%。隧道施工,每天挖出大量洞渣。剛開始,施工項目部按照習慣開挖棄渣場填埋洞渣。一施工單位的棄渣場復綠不及時,被湖北交投十淅公司環水保部門罰款8萬元。
怎樣讓廢棄的洞渣產生效益?湖北交投十淅公司召集施工單位、工程技術人員開“諸葛亮會”,尋找變廢為寶的辦法。經過集思廣益,大家決定選擇質量好、強度高的洞渣加工成機制砂,用于基層骨料、混凝土拌和、砂漿砌筑等;質量稍差的洞渣,則二次破碎后用于填筑路基及服務區、停車區。棄渣中的石塊,則用作路基邊坡骨架防護、棄渣場擋墻等。
思路一變天地寬。劉富成說,以前被人嫌棄的洞渣變成了“香餑餑”。目前,十淅高速已有40萬立方米洞渣被綜合利用,既不占地填埋,也節省了大量材料資金,還產生了可觀經濟效益。
十淅高速項目施工現場。新華網發伍進波攝
護一江清水,誓做“守井人”
近日,湖北省路橋集團承建的十淅川高速(湖北段)二標進入一期土建工程沖刺階段。循著隆隆的機械轟鳴聲望去,工人們緊張忙碌,兩臺起吊能力達220噸重的大型吊車在進行預制T梁吊裝工作。
“我們項目位于丹江口水庫水源核心保護區,涉及路面和隧道建設,綠色施工放在首位。”湖北省路橋集團十堰至淅川高速公路(湖北段)二標項目常務副經理張帆說,項目一開始施工,就切實抓好棄渣場、高邊坡、“三場一站”(鋼筋加工場、梁場、小型構件預制場、拌合站)等環境敏感點的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確保方案優選、措施到位、全程監測。
抓好“三場一站”的污染防治是施工單位共識。在施工方中交二航局項目的混凝土拌合站,拌合過程實行全封閉。工人用水管沖洗場地,廢水會沿著下水管道流進一個大沉淀池,然后再依次流進5個池子,一級級地沉淀后流到最后的池子。到了最后的池子,廢水已由渾濁變得清亮。這些清亮的水,又被抽上來拌和混凝土、清洗場地。“這樣的拌合站有3個,每天要循環利用數十噸廢水。”項目黨支部書記張國慶說。
劉富成介紹,為了確保十淅高速綠色施工,項目在建設中還率先引進了第三方環保監測機構。第三方機構安排項目經理每天在工地巡查,每月為各施工單位提供水質、土壤、空氣、噪音等26項數據,為公路建設環境管理、環境規劃及污染防治提供依據,最大限度地減少工程因施工對周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
“建成一條好路、守住一片青山、保護一江清水,這是建設者的初衷。”陽晏說,各施工項目部一進場就摒棄“先破壞后恢復”的錯誤觀念,環境保護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針。“大家都希望當好南水北調的‘守井人’。”
十淅高速項目施工召開環水保工作推進會。新華網發
十淅高速丹江口水庫特大橋施工現場。新華網發伍進波攝
?
新華網武漢6月7日電題:修“致富路”,做“守井人”——十淅高速建設側記
連迅、伍進波、謝剛
?
丹江口水庫位于漢江中上游,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中國重要的濕地保護區,環境保護責任十分重大。
丹江口水庫環境保護是紅線。如何在萬眾矚目水庫修建一條高速公路?來自庫區的建設者給出答案:既要修好庫區群眾的“致富路”,還要做好一庫清水向北送的“守井人”。
十淅高速丹江口水庫特大橋施工現場。新華網發謝剛攝
群眾期盼“致富路”
如果說湖北丹江口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大水缸”,河南淅川則是“水龍頭”,兩地共同承擔著構筑生態安全屏障、加強調水源頭保護和管理、加快庫區發展的重任。
“十堰至淅川的高速公路(十淅高速)早建成,早受益。”2016年,時任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的丹江口市丹趙路辦事處茅臘坪村三組村民辛喜玉說,包括丹江口、淅川在內的廣大鄂西豫西地區有多達65萬的移民,這里屬于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加快交通設施建設、促進當地高質量發展成為群眾的期盼。
秦巴山區南北有福銀高速、滬陜高速東西方向平行布局,兩條高速路之間沒有高速路有效聯接。如果開建十淅高速,從福銀高速丹江口市丁家營鎮預留互通開始,途徑丹江口市龍山鎮、涼水河鎮和河南省淅川縣,止于滬陜高速西峽縣互通,就打通了福銀高速、滬陜高速的連接。
辛喜玉說,十淅高速的修建可讓鄂西北、豫西等秦巴山片區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成為庫區幾十萬移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基礎保障。同時,十淅高速還可以將三峽庫區、神農架、武當山、洛陽等5地風景名勝區連接起來,推動沿線區域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快速發展。
群眾的呼聲得到積極回應。2017年12月,十淅高速(湖北段)項目建設啟動,2019年9月正式開工建設。十淅高速全長約118公里,其中湖北段41公里,河南段約77公里。高速路全線采用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路基寬度26米的雙向4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十淅高速湖北段由湖北交投投資建設,計劃于2022年底建成通車。
“十淅高速是連接南水北調中線核心工程丹江口大壩和南水北調中線調水渠首之間的快捷道路,是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地連接南北的一條重要線路。高速路建成后將為水源區腹地千萬百姓脫貧致富增添一個強勁‘引擎’。”湖北交投十淅公司董事長陽晏說。
十淅高速項目施工拌合站實行霧炮除塵。新華網發伍進波攝
變廢為寶,恪守環保“高壓線”
6月的丹江口水庫微風習習,碧波蕩漾。煙波浩渺中,兩座高聳的橋梁塔柱聳立庫區兩岸隔水相望。塔柱旁塔吊旋轉,工人緊張施工。遠方,正在加快建設的十淅高速蜿蜒前行,消失在起伏的群山中。
“丹江口水庫特大橋一跨過江,大橋樁基、承臺、塔座已全部完成,正在進行主塔施工。”工程施工方中交二航局五分公司十淅項目負責人周范武介紹,丹江口水庫特大橋是十淅高速控制性工程,采用主跨760米地錨式雙塔混合梁斜拉橋方案,于2019年9月開建,目前其下塔柱、下橫梁已全部完成。
周范武說,丹江口水庫特大橋在施工中特別注重加強環境保護。特大橋在施工中,特意建成3個籃球場面積大小的兩個圍堰體,緊密“包裹”大橋主墩承臺,將一庫清水與施工場地完全分離開來。而在岸邊,施工方建成一層層沙袋阻隔污水,邊坡上覆蓋綠網防止泥土滑坡。為減少施工開挖量,施工方研發巖錨技術,減少開挖土石方3萬立方米。
“頭頂環保‘高壓線’,十淅高速從開工第一天起,建設者都小心翼翼施工,避免廢渣廢水進入水庫。”專門負責施工中環境保護的湖北交投十淅公司環水保負責人劉富成說,環境保護的高標準倒逼十淅高速建設者邊施工邊探索,不斷革新技術、改進工藝。
十淅高速湖北段要新建隧道5座和大、中型橋梁41座,橋隧比接近50%。隧道施工,每天挖出大量洞渣。剛開始,施工項目部按照習慣開挖棄渣場填埋洞渣。一施工單位的棄渣場復綠不及時,被湖北交投十淅公司環水保部門罰款8萬元。
怎樣讓廢棄的洞渣產生效益?湖北交投十淅公司召集施工單位、工程技術人員開“諸葛亮會”,尋找變廢為寶的辦法。經過集思廣益,大家決定選擇質量好、強度高的洞渣加工成機制砂,用于基層骨料、混凝土拌和、砂漿砌筑等;質量稍差的洞渣,則二次破碎后用于填筑路基及服務區、停車區。棄渣中的石塊,則用作路基邊坡骨架防護、棄渣場擋墻等。
思路一變天地寬。劉富成說,以前被人嫌棄的洞渣變成了“香餑餑”。目前,十淅高速已有40萬立方米洞渣被綜合利用,既不占地填埋,也節省了大量材料資金,還產生了可觀經濟效益。
十淅高速項目施工現場。新華網發伍進波攝
護一江清水,誓做“守井人”
近日,湖北省路橋集團承建的十淅川高速(湖北段)二標進入一期土建工程沖刺階段。循著隆隆的機械轟鳴聲望去,工人們緊張忙碌,兩臺起吊能力達220噸重的大型吊車在進行預制T梁吊裝工作。
“我們項目位于丹江口水庫水源核心保護區,涉及路面和隧道建設,綠色施工放在首位。”湖北省路橋集團十堰至淅川高速公路(湖北段)二標項目常務副經理張帆說,項目一開始施工,就切實抓好棄渣場、高邊坡、“三場一站”(鋼筋加工場、梁場、小型構件預制場、拌合站)等環境敏感點的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確保方案優選、措施到位、全程監測。
抓好“三場一站”的污染防治是施工單位共識。在施工方中交二航局項目的混凝土拌合站,拌合過程實行全封閉。工人用水管沖洗場地,廢水會沿著下水管道流進一個大沉淀池,然后再依次流進5個池子,一級級地沉淀后流到最后的池子。到了最后的池子,廢水已由渾濁變得清亮。這些清亮的水,又被抽上來拌和混凝土、清洗場地。“這樣的拌合站有3個,每天要循環利用數十噸廢水。”項目黨支部書記張國慶說。
劉富成介紹,為了確保十淅高速綠色施工,項目在建設中還率先引進了第三方環保監測機構。第三方機構安排項目經理每天在工地巡查,每月為各施工單位提供水質、土壤、空氣、噪音等26項數據,為公路建設環境管理、環境規劃及污染防治提供依據,最大限度地減少工程因施工對周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
“建成一條好路、守住一片青山、保護一江清水,這是建設者的初衷。”陽晏說,各施工項目部一進場就摒棄“先破壞后恢復”的錯誤觀念,環境保護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針。“大家都希望當好南水北調的‘守井人’。”
十淅高速項目施工召開環水保工作推進會。新華網發
十淅高速丹江口水庫特大橋施工現場。新華網發伍進波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