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7日是第7個中國國家扶貧日。
云南鹽津,隸屬昭通地區,在深山峽谷之間沿水而建。直到半年前,還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5年前,這里垃圾圍“村”,甚至有被形形色色垃圾漂浮物“堰塞”的“五彩河道”。
如今,一棟棟嶄新居民樓從山間拔地而起,鄉鎮之間寬敞的水泥路面干凈整潔……走進鹽津縣牛寨鄉敦厚村和落雁鄉龍塘村小巖扶貧安置點,看到的是生態文明新農村的景象。在滬上東華大學“科技扶貧”定點幫扶下,垃圾和污水污染“兩污”老大難問題終于得到解決,鹽津縣不僅脫掉了“窮帽子”,還走出一條綠水青山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滬滇折返開“藥方”
兩山夾一水,好山水是鹽津的命根子,也是治污的牛鼻子。2016年7月,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陳泉源帶領“美麗鄉村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學生社會實踐團走進鹽津縣調研。
“這些年,老百姓在脫貧的道路上一步步往前走,但是對于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處理還處于‘棄之任之’的狀態”“有些村莊甚至存在‘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情況……”一圈走下來,扶貧的村干部們紛紛反映農村治污這個瓶頸。
“要脫貧致富,更要守護好青山綠水!”調研結果急煞了陳泉源,更促使他一次次地“往返跑”。他們多次深入山區考察當地人口、地形地貌地質、氣候及排放要求,走訪鹽津縣政策研究室、縣水務局、縣環保局,挨家挨戶詢問居民生產生活實際……
記者了解到,學校還先后選派2名掛職副縣長和4名駐村第一書記到鹽津開展扶貧工作,一支支師生團隊接力前行。基于鄉村“一水兩污”治理、人畜污水處理、安置點給水排水等調研結果,東華大學設立鹽津科研專項,全力支持陳泉源團隊扎根定點扶貧第一線,為鹽津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規劃和設計“兩污”治理扶貧科技示范工程,開出綠色“藥方”。
治污妙方既環保又實用
牛寨鄉西部的敦厚村,是鹽津縣第一個鄉村旅游示范區。作為“兩污”處理科技示范工程的項目重點實施地區,當地山地地形的施工難度超乎想象,在平原地區廣泛推廣的垃圾及污水處理方案在此照搬照抄絕無可能。為此,陳泉源團隊希望因地制宜地設計一套綠色、經濟、有效的治污方案,與鹽津當地山區的自然美相協調。
功夫不負治理人。“陳教授開的治污‘妙方’將住宅雨水、糞便污水排水和生活雜排水等分開收集,處理過的污水還可用于農作物灌溉,既環保又實用。”鹽津縣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送來的生態治理方法讓當地“建得起、用得起、管得好”,目前已覆蓋21個村社區,可幫助當地3000余人解決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問題。
在東華大學及當地政府合力之下,農村生活污水生態治理前后的模樣可謂今非昔比。陳泉源拿出一張照片,指著照片上一方綠植亭亭、水草鮮美的景觀池告訴記者:“這個不起眼的綠色池塘就是治污的秘訣所在。”他說,這池子就好比一個“人工濕地”,池中集成厭氧、缺氧、微動力曝氣好氧和生態浮床技術,加之水面投放凈水藻等,種植美人蕉、菖蒲等,使污水處理能耗最小化,提高處理效率,降低運行成本。
據悉,這項技術處理過的污水各項指標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標準,可用于供應日常農作物灌溉。不僅讓污水再利用,還讓垃圾變廢為寶。科研團隊根據鹽津農村生活垃圾實際情況,采取“分類+回收+焚燒+煙塵凈化”模式對垃圾進行精細處理,在源頭控制二噁英生成,并結合活性炭吸附處理,降低煙氣污染治理的成本。
下一步,東華大學還將結合鹽津縣“六大產業”,協助制定全縣鄉村振興環境治理規劃,提升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來源: 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