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aodiaoseav.com/file/upload/202009/29/115613391.jpg)
黃河巴彥淖爾段三盛公水利樞紐。 (資料圖片)
日前,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糧食主產區各市達成共識,共同搭建地市級交流協作機制,探索生態保護與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合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并發布了《黃河流域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生態保護和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交流協作機制巴彥淖爾共識》。
特色農業強市
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糧食主產區涉及河南、山西、內蒙古、陜西、寧夏5省區22市(區)和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晉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2個國家級農業高新區。
“無論從地理位置來講,還是從生態資源來看,三門峽市都是落實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區域。”河南三門峽市人大副主任張朝紅認為,三門峽市從特色農業大市邁向特色農業強市,要充分利用山地多、丘陵多、溫差大的特點,發展高山農業。目前,三門峽市已形成高山蘋果、食用菌、中藥材等八大特色產業。2019年,全市特色農業產值達20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85%。
山西臨汾市推進四大特色農業板塊建設,大力實施“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特色產業。全市17個縣(市、區)全部確定了“1+N”個優質特色產品,發展“一村一品”專業村近1200個。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確定了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的重大戰略,以“天賦河套”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編制了糧油、果蔬、肉乳絨、蒙中藥材、飼草、生物質能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為解決近一半耕地的鹽堿化問題,巴彥淖爾市與清華大學、南京土壤研究所等17家科研院所合作,引進73家企業21項改鹽新技術。目前,建成中外合作現代農業示范園區5個,建成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200萬畝、農牧業示范園區130個、田園綜合體29個,農產品出口93個國家和地區。
“河套本身就是一塊金字招牌。一年多來,我們全面打響‘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倒逼生產經營主體生產高品質產品。”巴彥淖爾市委書記常志剛說,“如今,‘天賦河套’品牌已成為帶動優質農產品進入高端市場,實現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共推沿黃流域高質量發展
山西、內蒙古、河南、陜西、寧夏5省區共22市(區)和2個國家級農業高新區攜手助推河套灌區、汾渭平原實現跨越發展,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共同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保護黃河、治理黃河、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流域各地市責無旁貸。
巴彥淖爾境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要素齊全,生態地位極其重要。多年來,由于農田退水和部分城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進入烏梁素海,加之生態補水不足,烏梁素海水質曾一度惡化為劣Ⅴ類,湖區面積大幅縮減。為此,巴彥淖爾市實施總投資56.78億元的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工程,在上游烏蘭布和沙漠,建設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和中國—以色列(巴彥淖爾)防沙治沙生態園,積極探索沙漠治理與光伏發電、沙草產業等綠色產業相結合的可持續治理模式,阻止泥沙流入黃河、侵蝕河套平原。在城鎮和工業園區,實施點源污水“零入海”行動,實現城鎮污水和工業園區廢水全部收集、處理、回用,不再排入烏梁素海。在河套灌區,通過政策引導、資金補貼,推廣使用有機肥、生物農藥和可回收地膜,引導農民和企業綠色生產,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在烏梁素海湖區及周邊,實施入海前濕地凈化、網格水道、清淤、生態補水等工程,進行內源治理。采取草畜平衡、休牧輪牧等措施,修復烏拉特草原生態。通過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全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需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統籌謀劃”。陜西省渭南市副市長楊武民說,一年來,渭南市細致開展耕地重點監測采樣工作,制定耕地土壤污染修復治理試點方案,全市受污染耕地土壤安全利用率達92%。全市持續推進實施化肥減量項目和農藥零增長行動,2019年測土配方施肥面積897萬畝,推廣應用生物農藥383萬畝。( 來源: 經濟日報 記者 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