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9月21日電(記者張力元)一座城市10余年的生活垃圾堆在一起是什么樣子?濟南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給出了一個答案:“山體公園”。
茂盛的樹木、平整的草地、干凈的石板路和觀景臺……在山東濟南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一廠內,有一個高36米的“山體公園”。“1998年到2011年,濟南居民扔的生活垃圾都在咱們腳下,總共630萬噸。”濟南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辦公室主任曾慶良告訴記者。
作為垃圾填埋場,這里曾垃圾成山、污水橫流、蒼蠅亂飛,還經常有村民來拾荒。曾慶良說:“那時候我總愁三件事:工作怎么進行,環境怎么保護,村民安全怎么保障。”
2011年底,這里的庫容量達到飽和,按照標準實施封場。
“先給堆體整形、覆膜,再覆上60公分厚的黃土和20公分厚的營養土,種上淺根系植物。”濟南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填埋科科長仇峰說,“由于生活垃圾發酵時會產生沼氣,所以要設置管道保障氣體、滲濾液的導排,我們還設置了沼氣發電機,沼氣的出氣量越來越小,代表‘山體’逐步沉降穩定。”
歷時一年多,填埋場“變身”占地17.1萬平方米的“山體公園”。之后,大伙又陸續在廠區外種植了900畝的防護林。
在“山頂”,記者看到防護林另一側的“山”上有一圈白色管道,曾慶良介紹,那是二廠廠區的除臭裝置,可以根據臭氣濃度變化自動啟停。
“二廠年處理生活垃圾192.5萬噸,實際衛生填埋處理81萬噸,焚燒發電處理111.5萬噸,年發電量3.9億度,相當于濟南市15萬個家庭一年用電量的總和,產生的爐渣可生產建筑材料,煙氣和廢液會經過多道凈化處理,達標排放。”曾慶良說。
從單一的衛生填埋,到發電為主、衛生填埋為輔,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發生了變化。基于此,有人的工作從看護垃圾,變成了養護“公園”,生活垃圾也在更多人眼中從負擔變成了資源。
“未來我們有望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曾慶良說。
“山體公園”的“客人”有兩類,一是喜鵲、百靈鳥等鳥類,二是每年四五十批的學生、市民參觀團。參觀人員看后常問一句話:這以前真的是“垃圾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