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時期,烏東德水電站首批機組安全準時投產發電,是三峽集團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的具體體現。近日,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王亦楠教授。她指出,以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為代表的西南水電開發,對于我國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推進“兩新一重”建設、打好三大攻堅戰等方面具有“牽一發而動全局”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水庫大壩是解決“人水矛盾”的最重要手段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要在困局中謀發展,必須充分評估我們所面臨的困難和風險。王亦楠呼吁應盡快在全社會形成廣泛共識,重視“水安全”問題,打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制約”。
王亦楠介紹說,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要用僅占世界6%的水資源養活世界20%的人口,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照國際標準,未來10年我國設定的人均用水量指標屬于“極度缺水”狀態,另一方面,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嚴重不均,導致洪旱災害特別嚴重。水資源嚴重短缺再疊加上洪澇災害頻發,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直以來面臨的嚴重制約,“人水矛盾”已經尖銳到嚴重危及國家安全和糧食安全的程度。
王亦楠說,自從人類掌握了筑壩工程技術后,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天然水資源的充分保證,無一不是依靠水庫大壩蓄水、跨流域調水來解決水資源供應問題,因為目前除了修建水庫大壩,人類還沒有其他手段來解決天然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矛盾,水庫大壩由此也成為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礎設施。
縱觀世界發展史,王亦楠認為,正是因為有了充足的水庫庫容和調蓄能力(蓄豐補枯),歐美發達國家才可以做到水旱從人,不必再聽天由命。而我國目前的人均庫容水平僅為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22%,這一巨大差距,正是我們幾乎年年都要遭受洪旱災害威脅的最根本原因,我國具備水資源調控能力的大型水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鑒于國際社會的發展經驗,她指出,我國亟需建設一批類似三峽工程這樣的大型調蓄水庫,盡快提升我國水資源調控能力,從而大大增加我國可利用的水資源總量,從根本上治理嚴重洪旱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
在她看來,包括烏東德、白鶴灘在內的金沙江四座大型水電站的梯級開發,使我國總庫容增加了460億立方米,防洪庫容增加約155億立方米,對長江流域防洪抗旱能力的提升,確保能源安全,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立足水電開發打造中國版“田納西奇跡”
王亦楠介紹說,田納西州曾經是美國最貧窮落后的地區之一,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正是借助于田納西河梯級水電的大開發,一直被浪費且不斷造成洪災泛濫的水能資源成功轉化成經濟社會和環境福祉(水電開發實現了防洪、發電、航運、土地森林綜合利用等多重社會效益),一躍成為美國生態環境最優美、經濟最富裕的地區之一。王亦楠說,“田納西奇跡”對我國如何將西南地區最富集的水能資源,轉化為脫貧攻堅和生態保護的重要產業支撐,是非常寶貴的歷史鏡鑒。
她指出,與田納西河流域水電開發前的處境非常相似的是,我國四川涼山、云南怒江等集中連片的深度貧困地區,恰恰是水能資源尚未充分開發的“富礦”所在。以水電開發為龍頭,全面帶動當地交通、航運、農業、旅游產業同步發展,是“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統一”、“讓脫貧成效真正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最根本出路。
王亦楠高度評價了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建設在助力西南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她說,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的建設,使得庫區基礎設施和區縣城鄉集鎮面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庫區教育、醫療等公益事業得到快速發展,極大拉動了當地就業和地方財政收入,幫助貧困地區實現了從“單純依靠國家輸血”到“逐漸提升自我造血能力”的良性轉變,再次為水電綜合開發如何帶動整個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提供了樣板。
優先和充分發展水電是清潔能源轉型的重要基礎
當前,大力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和共同行動。在王亦楠看來,優先和充分開發水電,是風電、光伏大發展的重要基礎,今日發達國家的“風光”大發展也正是建立在優先和充分開發水能的基礎之上,它們的水能資源早已在上世紀60、70年代就開發完畢。相比之下,目前我國水能資源的開發程度僅為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60%左右。我國推動清潔能源發展,需要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開發的科學順序”問題。
她認為,穩定的水電是風光的“絕好搭檔”,可以為風光發展提供“超級蓄水(電)池”,彌補風光自身的“間歇性”缺陷,將其變為穩定的優質能源。
據統計,2019年我國人均用電量大約5100千瓦時,比用電水平最低的發達國家(人均6000~8500千瓦時)還低很多。王亦楠說,要實現工業化,我國電力需求必然還要經歷一個顯著的增長過程,她認為目前我國出現的“電力過剩”現象,僅屬于低層次的供應飽和,并不意味著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所必需的電力需求已經達到峰值。
她指出,當前經濟增速放緩、電力供需寬松,正是大力發展以水電為主導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推動能源產業“調結構、轉方式”的大好機會。從體制機制上來看,亟需國家調控這只“有形的手”,立足國家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進行統籌部署,防止局部利益相互掣肘,為清潔能源的發展和消納創造良好環境。 中國經濟網 作者: 喻清卿
水庫大壩是解決“人水矛盾”的最重要手段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要在困局中謀發展,必須充分評估我們所面臨的困難和風險。王亦楠呼吁應盡快在全社會形成廣泛共識,重視“水安全”問題,打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制約”。
王亦楠介紹說,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要用僅占世界6%的水資源養活世界20%的人口,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照國際標準,未來10年我國設定的人均用水量指標屬于“極度缺水”狀態,另一方面,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嚴重不均,導致洪旱災害特別嚴重。水資源嚴重短缺再疊加上洪澇災害頻發,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直以來面臨的嚴重制約,“人水矛盾”已經尖銳到嚴重危及國家安全和糧食安全的程度。
王亦楠說,自從人類掌握了筑壩工程技術后,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天然水資源的充分保證,無一不是依靠水庫大壩蓄水、跨流域調水來解決水資源供應問題,因為目前除了修建水庫大壩,人類還沒有其他手段來解決天然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矛盾,水庫大壩由此也成為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礎設施。
縱觀世界發展史,王亦楠認為,正是因為有了充足的水庫庫容和調蓄能力(蓄豐補枯),歐美發達國家才可以做到水旱從人,不必再聽天由命。而我國目前的人均庫容水平僅為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22%,這一巨大差距,正是我們幾乎年年都要遭受洪旱災害威脅的最根本原因,我國具備水資源調控能力的大型水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鑒于國際社會的發展經驗,她指出,我國亟需建設一批類似三峽工程這樣的大型調蓄水庫,盡快提升我國水資源調控能力,從而大大增加我國可利用的水資源總量,從根本上治理嚴重洪旱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
在她看來,包括烏東德、白鶴灘在內的金沙江四座大型水電站的梯級開發,使我國總庫容增加了460億立方米,防洪庫容增加約155億立方米,對長江流域防洪抗旱能力的提升,確保能源安全,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立足水電開發打造中國版“田納西奇跡”
王亦楠介紹說,田納西州曾經是美國最貧窮落后的地區之一,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正是借助于田納西河梯級水電的大開發,一直被浪費且不斷造成洪災泛濫的水能資源成功轉化成經濟社會和環境福祉(水電開發實現了防洪、發電、航運、土地森林綜合利用等多重社會效益),一躍成為美國生態環境最優美、經濟最富裕的地區之一。王亦楠說,“田納西奇跡”對我國如何將西南地區最富集的水能資源,轉化為脫貧攻堅和生態保護的重要產業支撐,是非常寶貴的歷史鏡鑒。
她指出,與田納西河流域水電開發前的處境非常相似的是,我國四川涼山、云南怒江等集中連片的深度貧困地區,恰恰是水能資源尚未充分開發的“富礦”所在。以水電開發為龍頭,全面帶動當地交通、航運、農業、旅游產業同步發展,是“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統一”、“讓脫貧成效真正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最根本出路。
王亦楠高度評價了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建設在助力西南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她說,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的建設,使得庫區基礎設施和區縣城鄉集鎮面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庫區教育、醫療等公益事業得到快速發展,極大拉動了當地就業和地方財政收入,幫助貧困地區實現了從“單純依靠國家輸血”到“逐漸提升自我造血能力”的良性轉變,再次為水電綜合開發如何帶動整個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提供了樣板。
優先和充分發展水電是清潔能源轉型的重要基礎
當前,大力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和共同行動。在王亦楠看來,優先和充分開發水電,是風電、光伏大發展的重要基礎,今日發達國家的“風光”大發展也正是建立在優先和充分開發水能的基礎之上,它們的水能資源早已在上世紀60、70年代就開發完畢。相比之下,目前我國水能資源的開發程度僅為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60%左右。我國推動清潔能源發展,需要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開發的科學順序”問題。
她認為,穩定的水電是風光的“絕好搭檔”,可以為風光發展提供“超級蓄水(電)池”,彌補風光自身的“間歇性”缺陷,將其變為穩定的優質能源。
據統計,2019年我國人均用電量大約5100千瓦時,比用電水平最低的發達國家(人均6000~8500千瓦時)還低很多。王亦楠說,要實現工業化,我國電力需求必然還要經歷一個顯著的增長過程,她認為目前我國出現的“電力過剩”現象,僅屬于低層次的供應飽和,并不意味著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所必需的電力需求已經達到峰值。
她指出,當前經濟增速放緩、電力供需寬松,正是大力發展以水電為主導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推動能源產業“調結構、轉方式”的大好機會。從體制機制上來看,亟需國家調控這只“有形的手”,立足國家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進行統籌部署,防止局部利益相互掣肘,為清潔能源的發展和消納創造良好環境。 中國經濟網 作者: 喻清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