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6平方公里“一核四區”建設全國重要的創新驅動動力源
![](http://www.haodiaoseav.com/file/upload/202006/05/093349941.jpg)
成都日報制圖。江蕊松
![](http://www.haodiaoseav.com/file/upload/202006/05/093349891.jpg)
天府國際生物城。成都日報攝影部供圖
縱觀寰球,從英國倫敦、日本東京筑波科學城到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可以發現,唯有在創新發展中持續放大自身比較優勢,最大程度集聚運籌全球高端要素資源,搶占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制高點,才能持續提升發展位勢能級。
2020年伊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要求以“一城多園”模式共建西部科學城。
如何推動西部科學城建設?3日,在成都市科技創新大會上,《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戰略規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亮相。《規劃》中提出,成都將構建“一核四區”空間功能布局,通過5項重點任務14項推進策略,分三步推進西部科學城建設,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學城;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城;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學城。
《規劃》提出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將以建設全國重要的創新驅動動力源、全國重要的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全國一流的高端創新要素集聚地、全國領先的創新創業生態典范區為戰略定位。
建設“一核四區”
與全市66個產業功能區相嫁接
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將如何布局建設?《規劃》中明確,科學城總規劃面積361.6平方公里,將立足成都創新資源優勢和城市發展戰略,構建“一核四區”為主的空間功能布局,形成“核心驅動、協同承載、全域聯動”的發展格局。
“一核”即成都科學城,定位為西部地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院所和大學創新平臺匯集區,圍繞網絡安全、航空航天、生命科學等領域,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天府實驗室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四區”即新經濟活力區、天府國際生物城、東部新區未來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其中,新經濟活力區定位為新經濟企業和創新型團隊匯集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經濟策源地;天府國際生物城定位為全球醫藥健康創新創業要素匯集區,打造世界級生物產業創新與智造之都。
同時,東部新區未來科技城,定位為國際創新型大學和創新型企業匯集區,打造國際一流應用性科學中心、中國西部智造示范區和成渝國際科教城;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定位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高端要素匯集區,打造國際知名的中國新硅谷。
從“謀城”到“謀勢”,“一核四區”通過數字鏈、創新鏈、價值鏈,集成創新要素資源,與全市66個產業功能區相嫁接,形成科學城發展的拓展空間。
匯聚優質要素資源
建設支撐數字共生城市的新型基礎設施
《規劃》堅持以“人城產”理念重構城市發展方式,提出構建先進要素富集的創新生態圈、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群、構建公園城市國際化生活社區三項策略。
如何促進優質創新創業要素資源加快向科學城集聚?《規劃》提出,在天府海創園、IC設計產業總部基地等核心區域,先期建設高品質科創空間示范點;打造面向全球的科研數據開放與共享平臺,共建“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籌建天府“科創板”;持續開放城市級、產業級、企業級科技應用場景,搭建面向全球的新經濟新技術展示體驗大平臺。
推動形成融合共生的科學城內涵發展新模式,《規劃》提出建設支撐數字共生城市的新型基礎設施、以數字共生城市賦能城市全景創新發展兩項策略。科學城將建設支撐數字共生城市的新型基礎設施,構建工業互聯網、城市物聯網、數據處理運算基礎設施,部署科學城主體框架和仿真系統;加快推動中國電信西部大數據中心、云錦天府IDC數據中心等重大項目落地,形成全國一流的存算一體服務能力。
同時,以數字共生城市賦能城市全景創新發展,大力支持企業“上云”,打造成都5G智慧城等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全面提升“城市大腦”統籌能力,打造智慧企業、智慧園區、智慧城市。
加強區域協同創新
聯合組建創新聯盟交流合作
《規劃》提出,深化成渝科技創新合作、加強與國內先進地區協同創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三項策略。深化成渝科技創新合作,攜手重慶共同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載體,爭取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布局更多分支機構,爭取量子通信國家樞紐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聯合組建創新聯盟開展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人才、科研資金等創新要素流動機制,促進兩地要素雙向流動。
加強與國內先進地區協同創新,推動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的知名高校院所、創新團隊開展多層次對接合作,高質量舉辦西博會、創交會等活動;建立跨區域長效合作機制,推動與北京、上海、深圳等科學城加強創新協同、成果對接、平臺共建、資源共享。
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鼓勵在蓉高校院所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加快搭建國際科技創新平臺;鼓勵在蓉高校院所、龍頭企業深度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提高整合、集聚、使用國際科技創新資源的能力。
改革科技體制機制
率先開展技術經紀人職稱評定改革
聚焦打通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最后一公里”。《規劃》提出,將實施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先行先試、健全創新要素優化配置機制、賦予科研事業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深化科研評價機制改革四項策略。
推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先行先試,將在賦權形式、健全決策機制、規范操作流程、完善成果評價機制、健全收益分配和激勵機制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試點以知識產權等技術類無形資產作價投資的國有資產差別化管理制度;發展專業技術經紀人隊伍,在科學城率先開展技術經紀人職稱評定改革。
同時,賦予科研事業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進一步支持在蓉高校院所擴大選人用人、編制使用、職稱評審、科研立項等方面的自主權;建立重大科技攻關“揭榜掛帥”、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負面清單制”;提升科研人員(包括“雙肩挑”科研人員)出入境便利;深化和推進高層次或緊缺人才年薪制、協議工資制和項目工資制。
成都日報記者 宋妍妍 吳怡霏 曹凘源 王雪鈺 攝影 馬丁 王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