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深圳中心城區福田,除了“首善之區”“城市會客廳”“金融總部集聚區”“CBD含金量全國最高”“灣區明珠”等印象,一般市民還有著怎樣的認識與期待?9月11日下午,“福田發布”第二期“水務局專場”如約而至。新聞發言人、福田區水務局局長何如用精煉的主題演講、干貨滿滿的新聞內容,為在座媒體揭秘福田區將如何打造更具活力的水生態典范城區。
整治河流10條,改造管網445公里
基本實現“水清、岸綠、景美”
普通市民習慣于享受福田區觸手可及的生態福利、出門可見的水清岸綠,卻少有人盤點過福田區已有的生態資源,不了解還有一群人在默默守護這份“家產”。據何如介紹,福田區坐擁深圳河、福田河、新洲河等10條河流,以及11個人工湖、4座水庫。可隨著經濟社會迅速發展,河流水質卻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令人痛心。
近年來,在福田區委區政府的領導和統一部署下,福田區水務局全面落實“水污染治理決戰年”部署,發起水污染治理的攻堅戰,整治河流10條,改造小區管網445公里,目前已全面消除黑臭水體,轄區水環境得到整體性改善。2018年,福田河更是登上國家黑臭水體治理光榮榜,成為名副其實的“優等生”。今年以來,福田河水質穩定達地表水Ⅳ類標準,深圳河穩定達Ⅴ類標準,新洲河水質大幅改善,基本實現“水清、岸綠、景美”目標。
打造1.8公里都市型碧道典范
滿足居民對詩意棲居美好向往
尤其是區水務局在經歷機構改革、重新組建后,從治水護水的基礎保障到水文化內涵的匠心打造,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實現了攻堅重點的突破,推進河流水質全面提升。2019年,福田區印發《福田區水污染治理決戰年暨全面消除黑臭水體攻堅戰工作方案》,區委書記呂玉印親自動員、親自部署,發起全區治理水污染大決戰。與去年同期相比,轄區雨季河道水質平均改善24.6%;在正本清源改造方面,截至目前,全區2114個排水小區達標2057個,達標率97.3%。
水安全是居民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福田區提高防洪潮標準,建設高標準防洪潮排澇體系,共排查積水易澇點69個和地陷隱患點689個。開展優質飲用水入戶,共納入809個小區,目前已經完成其中312個的建設,剩余工程將在2020年全面完成;親水景是居民對詩意棲居的美好向往。福田區已完成了集“動、靜、闊、樂、驚、趣”于一體的環蓮塘尾水庫1.5公里碧道建設。運用“化整為零、無縫銜接、立體多維、統一語言”等設計智慧,在全市率先打造河口1.8公里示范段“一環道、八亮點”的都市型碧道典范。
實施“福田水務2030”戰略
打造四位一體“智慧水務”
隨著2019年福田吹響水污染治理決戰的號角,水務工作從遍地開花轉向針灸點穴,從工程治理轉向精細管理,從專業治水轉向全民共治,從單一治水轉向融合治理。福田區根據深港合作區建設、城市品質整體提升需要,實施“福田水務2030”戰略,高位謀劃轄區水務工作,打造“設施可視化、監管科技化、決策智慧化、執法透明化”四位一體的智慧水務。
防洪防澇能力特別能體現一座城市的“良心”。福田區按照“至2020年,防洪潮標準達到200年一遇,內澇防治重現期達到50年;至2035年,重要區域內澇防治重現期力爭達到100年”的目標,加強防澇排澇基礎設施建設;在此基礎上,福田區還將高標準建設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全面推進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實現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Ⅳ類及以上標準。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福田區為此通盤考慮整個水生態的重塑,高標準謀劃建設碧道25公里,推進治水、治城、治產相結合,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構建“三河四廊”的水生態廊道;為不斷充實水文化內涵,福田區將打造濕地公園及景觀,拓展娛樂空間,培育“水城融合”“人水相依”的城市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