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周邊四市而言,鄭州大都市區建設既是難得的機遇,同時也必須面對競相發展的大格局。
如何處理好與鄭州的產業發展關系?全國人大代表,新鄉市委副書記、市長王登喜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鄭新產業是競合關系,要推進分工,避免同質化競爭。
王登喜說,對于鄭新融合,目前最迫切的是交通上的互聯。未來,黃河上將有10座橋組成的20條通道,將新鄉與鄭州緊緊相連。
于兩岸百姓來說,未來5~10年,隨著全長174公里的沿黃生態帶的建設,旅游、康養將有新去處。
新鄉要做好與鄭州的錯位發展
不搞產業同質化競爭
記者:在鄭州大都市區建設中,新鄉如何處理和鄭州的產業競爭關系?
王登喜:作為鄭州大都市區“1+4”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新鄉要想在競相發展的大格局中突圍,必須發揮優勢和特色,找準支點和杠桿。
加快鄭新深度融合,既是我們難得的發展機遇,也是新鄉的責任和擔當。既是關系新鄉長遠發展、需要舉全市之力做好的“大文章”,也是新鄉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頭戲”,我們要加強與鄭州的全面對接。
我想,鄭新之間的產業既是競合關系,也是“融分”關系,融是一體化發展,分是產業分工。所以,新鄉一定要做好與鄭州的產業錯位發展,不搞同質化競爭,要以產業的高質量在競爭中取勝。
比如,鄭州在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上有優勢,新鄉在新能源電池方面有專長,這就能實現在產業上的更好分工和協同。同時,鄭州做的新鄉不一定做,但新鄉做的一定要做精,拿動力電池來說,新鄉就是要立足于做到全國領先水平,這樣才有競爭力。
在鄭州大都市區建設中,我們應該提升產業層次,大力發展動力電池與新能源汽車、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綠色纖維、新型材料、大數據、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此外,我們還要加強與鄭州產業的協作配套,縱向推進從市中心,途經新鄉縣、原陽縣、平原示范區的鄭新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橫向推進以封丘陳橋產業集聚區、原陽產業集聚區、平原示范區、華夏幸福產業新城等為戰略節點的沿黃產業帶建設。
最終,形成鄭新融合的“大十字”產業架構,推進鄭新產業既有垂直分工,又有水平分工,避免同質化競爭。
交通互聯,是目前鄭新融合最迫切的事
記者:在鄭新融合中,哪些事情是最迫切的?
王登喜:從鄭新融合歷程和實踐看,我們感到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完善鄭新之間市政化交通基礎設施,新鄉正在推進鄭新之間復合型交通走廊建設。
具體項目上,目前我們正在推進新日高速原陽至封丘段、鄭濟高鐵、G107東移改線暨官渡黃河大橋、S229、S231薄原線和幸福渠穿灘公路、黃河大堤堤頂生態通道、沿黃西路等項目建設,同時做好鄭新快速通道、安羅高速新鄉段、新日高速封丘至蘭考段、鄭新高速(新晉高速南延)、G230新鄉黃河大橋等項目前期工作,實現鄭新各種路網、交通方式互聯互通、無縫銜接。
未來,在黃河上,鄭新之間將有10座大橋連接,貫通20條線路,包括7條高速、7條公路、4條鐵路、1條輕軌和1條管廊。其中,官渡黃河大橋今年就能通車,鄭濟高鐵黃河特大橋今年主體完工,預計在2020年建成。
10座黃河大橋的密度已經足夠,在兩個城市間有這么多的不同交通方式的連接,非常充分了。
新鄉引進高層次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記者:鄭新融合到最后,會不會人才都被鄭州吸引走了?
王登喜:就經濟規律而言,大經濟體快速增長過程中,會對周邊的小經濟體產生虹吸效應。但大經濟體的發展,會對周邊產生輻射效應。而后,小經濟體的快速發展又會支持大經濟體建設。
新鄉的人才會不會被鄭州吸引走?我認為,在吸引人才方面,新鄉有自己的優勢。比如,新鄉的生活成本比鄭州低得多,但離鄭州很近,以四線城市的生活成本就能享受新一線城市的生活品質,這對中高級人才有相當的吸引力。
在主動吸引人才方面,我們出臺了牧野英才、名校英才、牧野工匠行動計劃,建設了人才公寓,制定了人才在新鄉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來培育適合人才生存發展的環境,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
本地高校也為新鄉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所以我們也在著力促進高校與地方的融合。一方面,我們在推動高校科研成果在地方的轉移、轉化,一方面也將企業創新的需求與高校結合起來,依托高校來促進企業的創新。在新鄉,這種互補、互動、共進的效應是非常明顯的。
這幾年,我們還著力從外部引進高水平團隊、平臺、機構、人才:我們從硅谷引進的芯片研究團隊,去年成功研發出兩顆芯片;與同濟大學合作進行了氫能燃料電池的開發,第一批產品已經下線;和清華大學合作引進團隊,納米空心硅產業化項目正式落地……
這都是我們開放創新的結果,新鄉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更多以柔性引進為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鄭新融合最重要的理念,是推進生態共建共治共享
記者:我們注意到,在鄭新融合中新鄉多次強調要生態共建,未來我們能看到些什么?
王登喜:鄭新融合最重要的理念,是推進生態共建共治共享。
我們將在黃河北岸174公里岸線、1262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打造沿黃生態帶,按照生態、文化、旅游、康養一體化的模式來推進建設,將其建成一座帶狀森林公園,努力將沿黃地區打造成鄭新融合的生態紐帶、扮靚“母親河”的樣板工程、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發展文旅康養產業的重要平臺、鄭州大都市區的生態綠核。
在這個區域內,我們請北京林業大學做了規劃,一共規劃了32個花卉博覽園、10個花木特色小鎮、383個美麗鄉村,還有12個綠色加工區和5個花卉種苗交易市場。
這是個巨大的工程,當時做規劃時,我們是懷著很虔誠、很敬畏的心態去做的,因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要在這上面做文章得非常慎重。所以,我們聘請雄安新區生態規劃團隊,高標準編制完成《新鄉市沿黃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
我們的想法是,要高起點策劃、高起點規劃、高水準設計,然后一段一段推進,力爭用5~10年把它建成。今年,我們為沿黃生態帶建設成立了高規格的指揮部,開始正式實施70公里沿黃岸線、420平方公里的示范段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