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2日,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2019年首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目前情況看,“十三五”煤炭行業和鋼鐵行業去產能的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下一步,要繼續在提升供給質量上下功夫。
她告訴記者,2018年,國家發改委會同去產能部際聯席會議有關成員單位,堅持以“破、立、降”為主攻方向,持續推進結構性去產能、系統性優產能,供給結構不斷改善,發展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目前,處置 ‘僵尸’企業的制度體系不斷完善,一大批 ‘散亂污’企業出清,工業產能利用率穩中有升。穩妥推進去產能職工安置,轉崗再就業工作平穩有序。”
值得注意的是,就鋼鐵行業而言,化解過剩產能五年任務已在三年內提前完成。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于勇在中鋼協2019年理事(擴大)會議上表示:“2018年鋼鐵去產能深入推進,提前完成了5年化解過剩產能1-1.5億噸上限目標,市場環境明顯改善,企業效益明顯好轉。”
早在去年1月3日,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在其發布的《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開創中國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一文中就提出,2018年要繼續堅定不移抓好鋼鐵去產能工作,力爭提前完成“十三五”的上限目標。
記者注意到,在《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中,既定目標是:“十三五”粗鋼產能在現有11.3億噸基礎上壓減1億-1.5億噸,控制在10億噸以內,產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70%提高到80%。
官方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中國已累計化解鋼鐵產能超過1.2億噸,占總任務上限目標1.5億噸的80%,而剛剛過去的2018年又去掉了3000萬噸。這已是“十三五”壓減粗鋼產能上限目標的最后20%任務量,標志著這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五年任務提前完成。
不僅如此,1.4億噸的“地條鋼”產能也在2017年被徹底清除。“地條鋼”從此退出歷史舞臺,良幣驅除劣幣,凈化了市場空間,鋼價持續上漲,鋼廠普遍盈利。
不過,盡管去產能“大考”提前結束,但行業仍面臨諸多考驗。尤其是鋼價高位運行,一些鋼廠在利益驅使下試圖擴張產能,產量在持續增長。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全年粗鋼產量為9.3億噸,同比增長6.6%。其中,12月份全國粗鋼日均產量為245.6萬噸,環比11月回落5.1%;12月全國粗鋼產量為7612萬噸,同比增加8.2%。
此外,2018年全國生鐵產量7.7億噸,同比增長3%;12月全國生鐵產量6320萬噸,同比增長9.4%。2018年全國原煤產量35.5億噸,同比增長5.2%;12月全國原煤產量3.2億噸,同比增長2.1%。2018年全國焦炭產量4.4億噸,同比增長0.8%;12月全國焦炭產量3807萬噸,同比增長4.9%。
于勇對此解釋稱,鋼鐵產量持續增長,既有填補去除“地條鋼”后騰出的市場空間因素,也有國內市場需求增長及產能過快釋放的因素。盡管去產能任務完成了,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遠未完成。
“產能結構仍存在問題,受利益驅動違規新增產能的沖動仍存在, ‘地條鋼’死灰復燃的苗頭仍需警惕,合規企業產能釋放過快的壓力依然存在,以及原燃料漲價、環保運行成本上升帶來的成本壓力不斷增加。”他說。
2018年3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去產能首要任務是繼續破除無效供給,調整優化行業結構,逐步實現從總量性去產能為主向結構性去產能、系統性優產能為主的轉變。
于勇也表示,今年鋼鐵行業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嚴防已化解產能復產、“地條鋼”死灰復燃以及新增產能。主攻方向要從產能總量調整轉向現有產能結構優化、布局調整和兼并重組。同時更加積極推動行業去杠桿,化解資金風險,用3至5年將資產負債率降至60%以下。
一位大型國有鋼企戰略部部長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說:“整個鋼鐵行業集中度偏低、同質化競爭、潛在產能過剩以及產能擴張壓力等諸多問題仍然存在,行業贏利雖好,但產能較為分散,總體債務水平偏高,往后可能會更多依靠市場化和法治化手段推進,環保監管也不會放松,會進一步發力。”
《規劃》指出,中國鋼企數量眾多、高度分散,是造成行業惡性競爭的主要因素。“十二五”期間前10家鋼企產業集中度由2010年的49%降至2015年的34%,集中度不升反降。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前10家鋼企產業集中度提高至60%。國務院《關于推進鋼鐵產業兼并重組處置僵尸企業的指導意見》也提出,到2025年中國鋼鐵產業60%至70%的產能要集中在10家左右大型鋼鐵集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