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維度”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中心城市
空間“高度”
構建集約發展的理想城市空間
產業“銳度”
建設更具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城市
文化“厚度”
建設更有特色的魅力之城
品質“溫度”
建設更具公平安全的宜居城市
現行的南京城市總體規劃即將到期,2017年下半年,南京市啟動新一輪面向2035年的總規修編工作。昨天,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草案正式亮相。從本月24日至明年1月24日,“《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草案公眾意見征詢”大型展覽在市規劃建設展覽館展出,南京城市總規2035終于跟公眾見面。
引領城市發展,具有法律效應
城市總體規劃是引領城市發展的“總綱”,它是城市空間規劃體系的核心,是全局性、綜合性規劃,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性質、發展目標、發展規模、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和實施措施,是編制專項規劃、近期建設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依據,對統籌城鄉發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合理配置空間資源發揮戰略引領和剛性控制作用。
市規劃局局長葉斌介紹,《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成果草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面向“兩個一百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圍繞高質量發展和提升城市首位度的主線,系統謀劃新時代發展,體現了南京在國家、省的發展格局中乃至世界舞臺上承擔更大作用、發揮更大影響的發展戰略,明確了“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發展愿景。建設“創新名城”,主要是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核心戰略,立足南京的科教資源優勢,進一步塑造城市競爭力,增強全球影響力;建設“美麗古都”,主要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南京的生態人文優勢,豐富并拓展美麗中國建設的南京實踐。
從五個方面體現未來城市五個“度”
南京是一座擁有2500年建城史、累計450年建都史的著名古都,也是中國四大古都中唯一的南方古都。南京的城市空間格局,經歷了從明城墻走向秦淮河、再邁向揚子江的變遷。
市規劃局總規劃師何流介紹,總規2035從區域、空間、產業、文化、品質等五個方面出發,謀劃了南京的城市發展戰略,并分別體現“五個度”:區域要有“維度”,空間要有“高度”,產業要有“銳度”,文化要有“厚度”,品質要有“溫度”。
“維度”——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中心城市。總規著力從創新、產業、交通等方面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發揮好南京作為“一帶一路”節點城市、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樞紐城市作用。同時,推動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構建1小時通勤圈和1日生活圈,將寧鎮揚三市打造成為南京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的先導示范區。“未來寧鎮揚軌道交通將非常方便,三市之間可以實現半小時到達。”
“高度”——構建集約發展的理想城市空間。總規2035落實長江大保護要求,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與城鎮開發邊界,明確了“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合融”的市域空間格局,構建“古都為核、江河融匯、城丘綠間、多心輝映”的理想空間,明確了“一主、一新、三副城、九新城”的城鎮體系,南京正式從倚重江南的“秦淮河時代”邁向擁江發展的“揚子江時代”。
“銳度”——建設更具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城市。總規2035提出建設三大核心功能,即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國家科教與人才中心。聚焦“4+4+1”的主導產業體系,重點形成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一批未來產業;按照“兩落地一融合”戰略,在南京全域形成“一圈、雙核、三城、多園”的創新功能布局;在老城內培育科技硅巷,并以交通、綠地等廊道聯動高校院所、科研機構、高新園區及周邊社區,營造良好的創新和科技轉化氛圍。
“厚度”——建設更有特色的魅力之城。總規2035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實施機制進行了完善,提出保護古都整體格局和“襟江帶湖、山水相依、龍盤虎踞”的名城山水形勝;保持老城“近墻低、遠墻高;周邊低、中心高;南部低、北部高”的總體空間形態;同時,提升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進一步彰顯南京佛教文化、民國文化、科教文化、江南文化、國際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蘊。
“溫度”——建設更具公平安全的宜居城市。“以人民為中心是總規修編的宗旨和目標。”何流介紹,總規2035提出將加快補齊民生短板,提高民生供給質量,保障老人友好、兒童友好、殘障人士友好的公共服務設施;2035年規劃新增城鎮住房約240萬套,供給保障性、改善型、享受型等多樣化、可租可售的人才住房;重點構建市域快線、城區干線、中運量軌道三個層次的軌交線網。
描繪未來的南京,值得期待
通過規劃專家對城市總規2035的解讀,市民可以對未來的南京充滿期待——城市地區按照步行10分鐘可達的空間范圍劃定居住社區,社區中心提供較為綜合、全面的日常生活服務項目。按照步行5分鐘可達的空間范圍劃定基層社區,提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服務項目。鄉村地區構建新市鎮—一級新社區—二級新社區三級公共設施配套體系。
交通方面,規劃將引導形成綠色主導型城市交通模式與出行結構,到2035年,規劃城市軌道交通線網里程約1050千米,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線網密度約0.81千米/平方千米,實現中心城區軌道站點600米居住和就業崗位覆蓋率約70%。
根據總規,到2020年,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初步建成,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全面建成,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