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舉行的鄭州市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十二五”專場新聞通氣會上,市城鎮建設辦、市規劃局、市城管局、市地震局和鄭州火車站地區管委會等5個部門,不僅曬了曬過去5年的“成績單”,還帶來不少好消息:火車站區域明年新建兩座人行天橋,“米”字形高鐵網5年內有望建成。
鄭州都市區總規劃(2012~2030年)空間布局結構圖
“米”字形高鐵網
鄭州南站選址已定,規劃規模不低于鄭州東站
圍繞強化鄭州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地位的目標,我市著力打造“米”字形高鐵網。“十三五”期間,“米”字形高鐵網有望建成通車。
我市將形成“三貨三客”6個樞紐站,3個貨運火車站為圃田集裝箱站、鄭州北編組站和航空港區高鐵快速聯運中心。3個客運火車站為鄭州火車站、鄭州東站和鄭州南站。
其中,鄭州南站選址方案和功能定位已經確定,其站場規劃規模不低于鄭州東站,并為未來發展預留了區域。鄭萬鐵路、鄭合鐵路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獲國家發改委批復。鄭太鐵路、鄭濟鐵路已納入國家鐵路網“十三五”發展規劃。機場至登封至洛陽城際鐵路(簡稱機登洛城際鐵路)已啟動項目前期工作。
暢通鄭州
新三年主要圍繞軌道交通規劃
明年是“暢通鄭州”新三年行動計劃的起步之年。目前,《暢通鄭州白皮書(2015~2017)》初稿已經編制完成,即將提交市規委會研究決策。 “暢通鄭州”新三年行動計劃主要圍繞軌道交通等大運量公共交通系統,編制交通接駁體系規劃。同時開展城市軌道、公交專用道、非機動車、步行等綠色交通研究及實施方案,制定中心城區交通擁堵管理政策及實施方案等。
鄭州火車站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明年該區域將新建兩座人行天橋,分別在福壽街大同路、福壽街興隆街。
目前,這兩座人行天橋已完成規劃,待市政府連審連批。
為進一步優化站區周邊交通組織,擬借助市場外遷后空置地一大道,對其地下負一層進行改造。預期目標是向南打通至隴海路高架,連接地面一層、向北打通銘功路連接解放路立交,增加一條出入站區通道,使車輛快進快出。
鄭州有多大?
據2014年鄭州市建成區面積統計,我市市區建成區面積達392.8平方公里。
鄭州都市區空間規劃布局已形成“一主、一城、三區、四組團、41個產業集聚區、26個新市鎮、182個新型農村社區、56個歷史風貌特色村”的結構。
明年我市六城區和四個開發區將實現全域城鎮化
市城鎮建設辦介紹,明年我市六個城市區和四個開發區將率先實現全域城鎮化。
2018年底前,我市將實現動遷群眾全部實現回遷入住新居。2020年底,規劃建設的219個新型農村社區全部完成,基本實現市域城鎮化。
城市服務功能
完成80余條背街小巷路燈安裝改造
目前我市完成道路大修改造321條、面積605萬平方米,跨東風渠四座橋梁已建成通車,江山路拓寬改造工程快車道已全線通車,城區道路交通“微循環”顯著改善,道路通行能力得到顯著增強。
完成了清真寺街、國棉三廠、廣電南路、永安東街等80余條背街小巷路燈安裝、老舊設施改造,對市區81道路的燈桿、燈具、電纜、檢查井等進行了整治提升,改造市區133條道路10340套路燈檢查井,基本解決了市區三環以內有路無燈現象,路燈亮燈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設施完好率保持在95% 以上。
城市積水點改造方面,完成了隴海路鐵路立交、江山路與連霍高速交叉口下穿隧道、天河路北段等51處積水點的改造工作。同時,我市新建公廁312座、升級改造243座,新建垃圾中轉站48座、改造10座,新建環衛工人休息場所412座。
地震預測
新增5個地震臺
速報能力提高一刻鐘
我市新增了5個地震臺,分別在上街、滎陽、登封、新密和新鄭。目前全市共有11個地震臺,已形成了集水溫、水位、地形變等多種手段為一體的測震和前兆監測網絡。
我市地震監測達到了2.0級地震監測能力,地震速報能力由30分鐘提高到了15分鐘。全市已建成21處應急避難場所,面積共計260萬平方米,可容納130.2萬人避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