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一的工業強基工程明確要求,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緩解,航天裝備、通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家用電器等產業急需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的先進制造工藝得到推廣應用。
徐工集團董事長 王民:中國工程機械的定位,就是要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在實現中高端這個目標的時候,必須突破技術這個難題,實現自主創新,才能實現我們自己的目標。
有數據顯示,過去很長時間,我國在發動機、傳動系統、液壓元器件、控制元器件等關鍵零部件進口成本占到制造成本的40%以上,行業接近70%的利潤被外商攫取。工程機械行業更是飽受高端核心零部件工業基礎薄弱之苦,可謂“如鯁在喉”。不過,經過幾十年的積淀和不懈努力,這樣的情況正在改變。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80種標志性先進工藝得到推廣應用,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徐工集團產品已出口到世界158個國家和地區,還在全球建立了280多個徐工海外代理商。2017年,徐工產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出口大幅增加,中亞地區增長51%、非洲區增長119%、西亞北非區增長107%,亞太區同比增長80%。中國機械正在贏得越來越多的客戶。每當中國企業打破壟斷,攻克一個型號的設備后,整個行業的價格就會出現一個大幅度的調整。
斯里蘭卡采購商 威克馬辛格:沒來中國之前,我對中國的工程機械設備還是有一些固有的印象,來看了之后堅定了我的信心,中國設備的技術標準很高,工作效率也更高,中國的工程機械設備,正在擴展海外市場,正好斯里蘭卡也有大量采購的需求和計劃,合作將是水到渠成的事。這個合作也會給斯里蘭卡的用戶帶來很多好處!
起重機采購商 安鄭紅:起重機這個行業是這樣的,這個噸位國內只要沒有生產的,國外的價格都很高,我們沒有300噸的時候,進口起重機賣了2300萬,我們的300噸出來以后,賣1300萬的時候,進口起重機賣1500萬多,2300萬到1500萬,800萬沒了,美國、德國或者日本的,價格馬上就下來了。
徐工起重機械事業部副總經理 單增海:沒有自主的控制系統,產品升級都要看老外的臉色。他們不給我們做,我們就升級不了。市場上需要調整參數的產品,有時要花高價請外國工程師前來調整升級。而這個等待過程,有時會超過一個月。
控制系統像是起重機的大腦和神經網絡,沒有一個聰明靈活的控制系統,起重機就只是一個鋼鐵骨架。在2010年左右,徐工千噸級起重機就已經走向市場,但一直到2012年,包括控制器和軟件在內的起重機控制系統主要還是依靠進口。由于控制系統沒有話語權,一度讓產品的升級陷入尷尬的境地。產品的靈魂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就全面壓制了中國裝備制造的發展。
為了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2012年,單增海和團隊成員決心自主研發控制系統。聽到這樣的消息,國外的供應商馬上放出了狠話:中國人短期內是不會做出控制系統的。而與此同時,供應到中國的控制系統大幅漲價。這更堅定了單增海的團隊自主研制控制系統的決心。4年后的2016年,當得知徐工已經全面掌握從底層軟件到關鍵控制器、傳感器等硬件的160件專利在內的全套技術以后,外國供應商的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變,將價格從原來的10萬元降到4萬元。打通神經脈絡的徐工起重機,通過自主創新改變中國裝備制造命運!
實際上,徐工在研發領域的投入一直在持續增長,每年投入的研發經費都穩定在銷售收入的5%以上。目前研究范圍已經覆蓋液壓技術、傳動技術、智能控制技術、整機技術、工業設計技術等等十幾個方面。不過,中國的工程機械要想全方位比肩國際品牌,依舊任重道遠。
王民:
中國的制造業,現在也是處于一個關鍵的坎和關鍵的節點,就是由大到強的一個坎,我們要有自己的清醒的頭腦,對我們過去已取得的成績和基礎,不盲目樂觀,對我們現在存在的差距,肯定也不能妄自菲薄,在自主創新上,在研發投入上,在核心技術突破上,還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根筋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