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工業界有一個很時髦的名詞叫“再制造”,它是一種高端循環再生方法,對廢舊產品實施高技術修復和再生,在性能失效分析、壽命評估分析等基礎上,對損壞或將報廢的零部件,進行再制造工程設計,采用一系列先進的工藝和制造技術,使再制造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均達到或超過新產品。
根據國外再制造的實踐經驗,與制造新產品相比,再制造可節約能源60%、節約材料70%、節約成本50%、大氣污染排放量可降低80%以上,對實現節能減排目標、降低碳排放強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再制造對國家和用戶能帶來很多好處,從特點上來講,工程機械設備十分適合做再制造的產業,它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是國家一直積極倡導和大力支持的。看上去再制造全身都是優點,但是在中國從事再制造產業并不像其表面看起來那么“高大上”。
缺乏再制造的良性土壤
再制造是一個循環經濟產業,其能否順利發展取決于市場的需求。表面看起來,中國工程機械設備保有量世界第一,這些設備陸續進入報廢期時,形成了巨大的二手設備市場與需求,為再制造產業提供了巨大的資源和平臺。但是,由于多年來社會上造假和欺騙的歪風,很多二手設備外表看起來跟新的一樣,而實際上核心部件并未修復,造成使用不久就損壞報廢,這讓人們將設備“翻新”與“造假”等同起來。此外,用戶普遍對再制造的工藝和流程不了解,許多新產品的質量都還難以保證,以次充好的假冒偽劣產品依然泛濫,在這種情況下讓消費者認可、接受再制造產品,當然就更加困難。可以說,“造假”的商業環境毀掉了再制造成長的土壤。
再制造的產品看起來像新設備,廠家又提供與新產品相同的質保期,可由于產品是由舊件修復而成,有誰能保證這些部件能使用到下一個壽命周期?現在二手車交易全憑經驗和“眼神”,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沒有任何質保。再制造產品出了問題,消費者的權益能否得到保障?用戶難免會有擔心。
中國本土工程機械設備制造商,在設計產品時基本上以仿造為主,對于材料、工藝和可靠性研究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很多國產設備的使用壽命低于國外同類產品,很多新設備的可靠性都潛伏著問題,要讓用戶相信再制造產品可以使用到第二個壽命周期,化解消費者心理障礙,除了宣傳“再制造”的概念,還要做許多令人信服的基礎研究工作,在客戶口中建立再制造產品“物美價廉”的口碑。
難以打破的技術壁壘
產品的設計、制造技術和知識產權都掌握在原制造商和部件供應商手里,沒有他們的授權和支持,無論是設備還是部件的再制造都難以實施,還可能會遇到專利技術甚至知識產權糾紛。原設備制造商會支持再制造產業嗎?
再制造產業屬于循環經濟,雖然每家設備制造商都建立了再制造工廠,但經過分析就會發現,再制造并沒有它看起來那么美好,從商業角度講,原設備制造商對再制造產業并不真正熱心,因為再制造產業與他們原有的贏利模式相矛盾。制造商從事再制造的目的,更多地是作秀和品牌宣傳,展示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表現他們對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態度,本土企業從事再制造還能申請國家的財政補貼。
通常再制造項目的投入很大、利用率不高,用投資回報率的指標衡量,幾乎沒有投資價值,給企業帶來的更多是負擔而非利潤,最關鍵的是,制造商更擔心再制造產品的銷售會與新設備(配件)形成競爭。試想,如果一臺工程機械設備的設計使用壽命為10年,經過再制造設備的使用壽命就延長到20年甚至30年,用戶再次購買的周期就延長了1倍以上,相當于市場容量縮小了,這將嚴重影響新設備的銷量。同時,再制造生產的零部件也會減少用戶在后市場對新品零配件的需求。
配件壟斷下的暴利鴻溝
每家工程機械制造商(特別是外資品牌)都試圖壟斷后市場的配件供應渠道,這樣就保證了廠家和經銷商在后市場的高額利潤。他們對零部件供應商在后市場銷售配件設置了諸多限制,不能直接向客戶和經銷商銷售品牌標識的零部件,以確保用戶只能從廠家或經銷商那里買到原廠配件。這種“渠道壟斷”的做法,保證了后市場零配件銷售的高額利潤。汽車行業已經傳出奔馳車12倍零整比的消息,即拆一輛奔馳賣零件,可換12輛同款奔馳新車!中國市場的價格透明度不高,很多工程機械外資品牌的設備和配件定價甚至高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價格水平,目的就是賺取高額利潤。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工程機械市場連續3年出現了大幅下滑,經銷商普遍面臨巨大的市場壓力。要想開拓市場,就不得不面臨以舊換新和二手設備庫存的壓力。配件供應、設備維修、設備租賃以及再制造都是為了給二手車尋找出路,提高后市場的增值服務,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所以,真正想做再制造的是工程機械行業那些有進取精神的經銷商。
但是,設備再制造的高額投資卻讓很多經銷商望而卻步。沒有制造商的授權與支持,再制造就成為一句空談,可要想得到制造商的支持,經銷商又必須按照廠家的要求使用原廠配件,這又等于給設備再制造判了死刑,因為使用原廠配件從事再制造,其產品將在價格上失去市場競爭力。這是一個難解的命題。
其實,是否支持本品牌的經銷商從事再制造業務,讓原設備制造商處于兩難的境地:不做設備維修及再制造,二手設備銷路很難打開,經銷商將面臨困境;支持經銷商做再制造業務,又擔心打破原有的后市場配件采購渠道,失去高額的后市場利潤。如果同意經銷商不采用原廠零件從事再制造,就等于默認了非原廠零件(平行件)的合法地位,這將嚴重沖擊廠家對后市場配件的壟斷地位,蠶食廠家的配件利潤。換句話說,與再制造相比,廠家更希望保護自己已有的利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