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被點贊的國產大飛機C919、“神州”載人飛船、“嫦娥”探月工程、“中國天眼”射電望遠鏡等諸多重大科技成果以及國內外重大工程上,河鋼產品得到廣泛應用,河鋼品牌閃耀光芒。強大的產品實力和品牌影響力背后,是河鋼技術創新實力的迅速提升。
不能重復過去 要尋找價值鏈
“改變帶來希望,改變創造未來,尤其對鋼鐵這個傳統行業來說,一味地重復過去,路子只會越走越窄。因此,我們必須主動求新、求變、求突破,在改變中尋求希望與未來。”河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于勇直擊要義。
“無論河鋼體量多大,面對市場的單元就是每條產線。河鋼將沒有單一的費用鏈條、供應鏈條、工序鏈條,必須都是價值鏈。在企業全球化進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自身的成長性和順勢而為的能力,擁有了這種能力,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會培養出自身的競爭力。”于勇說,機遇與挑戰并行并進,河鋼不斷打開束縛企業發展的“心結”,在挑戰中把握機遇,發現競爭的突破口,有力地拓展了企業發展空間。
從對客戶的深刻解讀到對產線的全新定位,從堅定高端路線不動搖到全產業鏈創效,一系列戰略部署方向明確、全面推進,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迅速成為引領河鋼前行的“航向標”。
打通市場與產線之間的“墻”
最近,33歲的在讀博士祁健格外高興,他所在團隊開發的釩鈦新產品接連成功下線交付客戶。2017年,祁健所在的河鋼承鋼釩鈦研究所與原來各自獨立的釩鈦事業部、釩鈦營銷中心,一并劃入河鋼承鋼釩鈦板塊市場單元,實行“虛擬法人”模式運行。新體制使產銷研人員成為“命運共同體”,一起闖市場、訪客戶,研發真正滿足客戶所需的新產品,研發速度和市場開拓力度明顯提高。
“實施管理體制變革不僅是適應國家宏觀經濟和行業發展新環境、提升自身競爭力、實現企業成長的需要,也是集團歷史定位和發展高度的需要。”于勇認為。
2017年,河鋼瞄準客戶端日益高端化、個性化、小微化定制需求與企業傳統管理體制不相適應的突出矛盾,加快由傳統加大管理力度做法向關注制度設計轉變,探索符合市場化的新路徑,祁健及其團隊就是體制變革的受益者。
河鋼體制變革的核心是讓產線真正成為聚焦市場和產品的價值創造中心,通過構建以產線市場單元為重心的扁平化管理架構和目標管理體系,徹底打通市場與產線之間的“墻”。
這是一項顛覆性的改變,深藏在車間和辦公室的“大后方”,變成了直面市場的“前線”,一大批“沉睡”的資源回歸到產線,雨后春筍般涌現的產線質量保障工程師、客戶質量代表、“技術+”服務團隊等,以產線為平臺,產銷研用高度協同,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為快速響應市場提供了力支撐,河鋼的技術力量如此地貼近了市場。
現在,體制變革已經使產線崗位成為河鋼最體面、最受尊敬和最能發揮作用的平臺。歲末年初,又有兩名國外特鋼專家受聘來到河鋼石鋼開展柔性技術指導。一年多來,河鋼立足戰略發展,已累計從國內外市場化引進人才110名、高端人才14名。
技術創新打造產業升級新支撐
去年,河鋼作為供應商代表,受邀參加了“華龍一號”核電站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的核島穹頂吊裝儀式。集團研發生產的超寬高延伸率核電用鋼,專門用于建造該機組核安全閘門,可以在飛機沖撞等極端情況下保證核電機組安全,研發的核島級核電鋼18MND5、16MND5等,結束了我國高級別核電用鋼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集團整體裝備已經達到了世界水平,未來我們給社會貢獻的不應該只是鋼材,而應該是技術含量更高的鋼鐵材料。”于勇說,河鋼未來更需要技術平臺和研發力量的支撐。用技術創新引領和支撐企業發展,河鋼以此作為新一輪發展的突破口,匯聚全球創新要素,與中科院、東北大學、昆士蘭大學、西門子等國內外科研院所和高端用戶廣泛開展創新合作、持續打造全球技術研發平臺。2017年,河鋼東大產業技術研究院,河鋼集團—昆士蘭大學可持續鋼鐵創新中心等一批聯合研究中心、科技合作基地,為河鋼提供了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以共同創造和分享世界技術進步和創新理念的“頭腦風暴”,加快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