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河鋼集團董事長于勇應邀參加了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經濟峰會”并發言。本屆論壇以“中國與世界:經濟轉型和結構改革”為主題,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全球化、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等議題進行探討。于勇在發言時表示,全球化為河鋼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環境,讓河鋼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模式。在企業全球化進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自身的成長性和順勢而為的能力,擁有了這種能力,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會培養出自身的競爭力。
會上,于勇作了現場發言,并與美國 UL 公司總裁、首席執行官偉廉仕,聯合技術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賀國瑞,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志平,施耐德電氣集團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趙國華,中國中車集團公司總經理奚國華,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許立榮圍繞制造業全球布局新趨勢進行了深入探討。
于勇簡要介紹了集團全球化發展情況,他說,河鋼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商和綜合服務商之一,在全球五大洲都有投資和合作伙伴,在30多個國家有70多個項目,在110多個國家都有戰略伙伴和客戶,海外投資總額突破70億元。到2016年,河鋼的海外銷售總量占集團總銷售額的近三分之一。
于勇在談到對全球化的理解和河鋼全球化戰略時表示,全球化為河鋼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環境。他指出,過去,在國際化發展歷程當中,包括河鋼在內的中國企業更多的是以低成本出口和外部資金引進為主。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增長、資本的積累、技術進步的提升,特別是中國經濟體量的加大,以往一直沿用的低成本產品出口這條道路越來越難了。因為,我們的體量增大了,世界上的消化能力有限。以鋼鐵為例,去年中國整個鋼鐵行業產量8億噸,中國的經濟規模在適度回落,世界經濟發展增速也在回落,中國鋼鐵工業為中國和世界提供的總量是足夠大的。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貿易保護主義現象的出現,使單一產品出口的路徑越來越困難。在這一背景下,中央政府恰逢其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河鋼高度契合國家發展戰略,搭上了國際化發展的快車。“一帶一路”將推動中國邁向資本輸出新時代。如果說30年以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以產品輸出和勞動力輸出為主的話,那么未來,中國在全球的輸出應該是以資本和技術輸出為主。所以,“一帶一路”讓河鋼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模式。
于勇分享了集團在全球化進程中,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海外發展的案例。他說,河鋼最著名的全球收購是對全球最大的鋼鐵貿易商瑞士德高的收購。瑞士德高是全球鋼鐵營銷網絡,幾乎占全球鋼鐵貿易網絡一半的份額,在全球120多個國家建立了商業網點、在全球60幾個國家擁有加工配送中心、在全球有2萬多客戶。這筆收購讓河鋼在全球100多個國家擁有了自己的營銷網絡和網點,成為世界上營銷網絡最發達的鋼鐵企業之一。對中國的鋼鐵企業來說,最有價值的體現就是通過并購可以讓中國的地方企業成為全球營銷和貿易網絡的活躍企業。另外一個著名的收購就是去年6月份對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的收購。歐洲很多鋼鐵企業沉淀了很好的商業模式,多年來在本地區擁有一定的市場份額,這些年,由于世界經濟危機,它的流動性和資本的缺失,造成這些企業陷入困境。河鋼通過資本收購輸入了技術,恢復了企業的活力,讓企業員工重新擁有了未來。全球化不僅讓河鋼獲得了新的發展路徑,世界的很多企業也需要中國的技術、中國的資金。
于勇針對智能化這一全球熱點話題指出,智能化在為生產帶來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的同時,其本身最大的作用在需求側、客戶端。智能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市場行為和作用,它可以為消費端、客戶端提供更多個性化、定制化的服務,為消費者和客戶帶來更多的價值。
圍繞面對全球化過程中的挑戰,企業最看重哪方面能力這一話題,于勇表示,河鋼更加重視自身在海外發展過程中的成長性和適應性。他說,河鋼在海外發展過程中深刻感受到,海外各地區有著各自的法律、經濟、文化等不同的經營環境,這會給企業發展帶來一定的挑戰。但是同樣也要看到,世界各個地區都有失敗的企業和成功的企業。這說明無論在任何地方發展,自身是否擁有成長性、適應能力,以及制造機會的能力,才是決定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從這個角度講,一個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自身的成長性和順勢而為的能力。當擁有這個能力后,企業在任何一個地方發展都會培養出自身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