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將有17條地鐵線同步施工,創歷史之最;深圳治理黑臭水體用上前沿技術,并將優化重構城市生態;建國際創新中心,打造人才高地,將建保障房封閉運轉、內部流轉機制……深圳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召開,有關交通、治水、體育產業發展、創新驅動和人才高地建設等多項民生熱點建設發展情況提交會議審議。
軌道交通建設 地鐵運營里程285公里
12月20日市軌道辦有關負責人向大會報告,目前深圳市地鐵運營里程達285公里,居全球城市前十。預計到2020年年底,深圳將全面建成11條完整線路、總里程約425公里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而2017年,將是深圳市軌道交通6、8、10號線及2、3、4、5、6、9號延長線建設的關鍵年,也是軌道交通四期建設項目的啟動年,最多將有17條(段)線路同步施工,創歷史之最。
未來軌道超1000公里
而深圳軌道交通四期工程環評報告已獲環保部批復。以倫敦、東京、紐約等國際大都市為參照系,深圳正按照1000公里以上的總規模目標重新梳理和編制全市軌道交通遠景網規劃。四期規劃方案確定了18條線路、491公里的軌道網絡規模,計劃分兩批實施,其中首批為11條線路、283公里。深圳正全面做好線站位、出入口布局及各線換乘方案,加快構建安全、便捷、舒適的軌道交通綜合服務體系。
治水提質 五年“治水”耗資千億
按照《深圳市治水提質工作計劃(2015—2020年)》,深圳將實施“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動”,舉全市之力“治水”。預計未來五年,全市計劃投入治水資金近千億元。
據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向大會介紹,經過近一年努力,深圳市15條主要河流中有11條水質改善,深圳河、茅洲河、觀瀾河及坪山河全河段平均綜合污染指數均同比下降,但龍崗河由于受惠州丁山河影響,上升10.0%。建成區36條(45段)黑臭水體已完成南約河、后海河等6條治理,17段已經不黑不臭。
打造“海綿城市”親水空間
據介紹,未來海綿城市建設將滲透到深圳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領域。同時,結合城市更新等優化重構城市生態,研究構建原特區內穿越南北、貫通東西的沿河、沿灣慢行系統,加快推進原特區外濕地和水系聯通項目建設,構筑城市高質量水環境生活圈,包括優化修復水生態,拓展城市“親水空間”;加快建設連通梅林、蓮花山、皇崗公園及新洲河口公園的慢行系統;羅湖區打造布吉河沿岸商業休閑帶,結合城市更新推進布吉河農批段、筆架山河覆蓋段“復明”整治;加快龍崗河、觀瀾河、茅洲河、坪山河沿河濕地項目建設;貫通大沙河沿河綠道慢行系統;全面開工大空港截流河綜合治理工程,建設西部濱海旅游黃金水道;推進壩光片區防洪(潮)排澇工程,依托國際生物谷開發,打造城市生態河流精品;高標準打造綠色、友好、開放的公園式污水、污泥處理設施等。
創新驅動發展 五年建30萬套安居房
市科創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深圳將出臺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建立以基本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雙軌并行,多渠道、分層次、廣覆蓋的公共住房體系,緩解人才住房困難,改善人才住房條件,增強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為此,深圳將組建人才住房專營機構,市政府出資1000億元,成立“市人才安居集團”,重點打造人才安居房投融資、建設和收購平臺,實現人才住房全過程一體化建設運營管理。“十三五”期間,計劃新增籌集建設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40萬套,其中人才安居房30萬套,總建筑面積2600萬平方米,相當于特區建立以來政策性住房的總和。
同時,深圳將改革原有建成出售的保障房可流向商品市場的制度,“建立封閉運轉、內部流轉機制”。
境外廣設研發機構
深圳正面向全球配置利用創新資源,包括積極在美國、歐洲、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布局科技園區、創新孵化器和聯合創新中心,集聚和配置全球高端創新資源。支持企業和機構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近5年在境外新設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研發機構達255家。技術貿易額增長2.4倍。積極參與國際基因組等國際大科技計劃,主導或參與研制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2083項。
另外,進一步強化深港科技合作,推進“深港創新圈”建設,兩地累計投入4億元,資助合作項目69項。6所香港高校在深建立產學研基地,并將研究設立雙向雙幣科技投資基金,用于投資前海和香港的科技創新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