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起到2020年,遼寧省將規劃建設50個產業特色鮮明、體制機制靈活、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多種功能疊加的特色鄉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玉石之鄉、根(木)雕小鎮、林蛙之鄉、襪業小鎮、楓葉小鎮、蟹田之鄉……這些帶有濃郁地方產業、景觀、歷史、文化、民族特色的鄉鎮,在未來5年間,將出現在全省各地的版圖上。8月17日,省政府出臺的《關于推進特色鄉鎮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對建設特色鄉鎮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組織實施等作出了明確要求。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特色鄉鎮不是憑空造出來的,而是依托現有產業,選擇基礎條件較好,具有一定發展優勢的鄉鎮培育創建的。對有價值、有特色的鄉鎮(村)爭取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和省級傳統村落名錄以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名錄。
旅游型、歷史文化型、民族特色型、現代農業型、生態宜居型將成為我省特色鄉鎮創建的重點。
其中,歷史文化型特色鄉鎮建設,將開展對古建筑、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修繕,盤活現有古跡歷史,組織考古發掘,實施古遺址、古墓葬保護和展示。
民族特色型特色鄉鎮建設,將遴選出一批少數民族特色鄉鎮,按照保護改造民族特色民居、發展壯大民族特色產業、改善人居環境、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和民族團結創建“五位一體”的模式,進行重點保護和建設。
現代農業型特色鄉鎮建設,將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相關產業,發展特色農業種植,增加鄉村聚集能力,吸引游客消費,增加農民收入。
生態宜居型特色鄉鎮建設,將開展農村庭院規范化建設,推廣庭院田園認養、田園采摘、農戶客棧等。選擇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及休閑養生相結合的莊園或田園建設試點。
值得注意的是,《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各地區要因地制宜,嚴格控制現有鎮(鄉)區面積,不得借建設特色鄉鎮名義,再造新區、產業園區等。對發展信息經濟、環保等新產業、新業態確有需要的,要嚴格履行報批程序。培育創建特色鄉鎮切不可政府大包大攬、千鎮一面、一哄而上,要做到成熟一個、發展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