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武漢新港管委會發布《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發展報告》白皮書,成為武漢地區首部全面、系統介紹武漢航運中心建設的規范性官方文書。白皮書稱,武漢航運中心將于“十三五”期間建成,到2030年,武漢將建成我國內河最大的國際化港口城市。
白皮書回顧,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從2005年提出構想,到2008年武漢新港建設的啟動,至今走過10年的發展歷程。2011年1月,國務院正式明確上海為長江流域國際航運中心、重慶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武漢為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戰略布局。2014年武漢新港陽邏地區實現集裝箱吞吐量100.52萬標箱,成為長江中上游港口中第一個突破百萬標箱的內河港口,正式邁入世界內河集裝箱港口“第一方陣”,與杜伊斯堡、芝加哥、莫斯科、蒙特利爾等外國內河港口的集裝箱運量比肩。與此同時,武漢通航領域迅猛拓展,“十二五”期間共開通國際、國內航線8條,其中3條近洋航線可通達7個國家和地區,使武漢新港成為中西部地區“出???rdquo;和中部國際航線的樞紐港。
武漢新港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面臨三大國家戰略機遇。要抓住“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武漢是我國面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出海口,又是中部地區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武漢航運中心將充分利用江海直達和江海聯運航運功能,使武漢始發航線聯通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個國家和地區,打通我國中部銜接“一帶”和“一路”水陸中轉、多式聯運交通樞紐,實現與沿海城市和中亞、東南亞、歐洲國家等主要港口的全覆蓋;要抓住“長江經濟帶”戰略機遇,湖北轄區長江干線航道里程占全長江的三分之一,是長江經濟帶航運物流大通道和沿江經濟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武漢航運中心的經濟腹地范圍和發展空間;要抓住“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戰略機遇,通過武漢航運中心的規劃,加強長江與洞庭湖、鄱陽湖一江兩湖航道網的聯通和建設,促進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成為中部崛起的戰略高地和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
白皮書稱,按照“十三五”基本建成武漢航運中心的總體要求,航運中心建設將實施“2411”工程,重點建設“兩大樞紐、四大功能平臺、一個航運市場主體集群和一批臨港示范區”。到2020年,港口吞吐能力達到3.5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580萬標箱。到2030年,港口吞吐能力達到5.5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1000萬標箱,使武漢成為我國內河最大的國際化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