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一步一步走上去!】
2004年徐工繼續推出了160噸、200噸全地面起重機,首次采用了6節單缸插銷伸縮臂、橢圓臂成形與基于計算機局域網的CAN總線控制技術。
2005年到2006年之間,徐工起重機械發展勢頭不減,又相繼推出了240噸、300噸、400噸超大噸位全地面起重機,采用了門式超起技術、七橋多軸多模式轉向技術,吊臂增加到7節,創造了當時國內起重機六轎底盤最長臂長的記錄。
240噸全地面起重機的研發開始于2005年,當時國內外競爭對手,包括德國企業在內的同噸位車型都是6軸6節臂,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無需言明的規則,徐工是否要進行突破?循規蹈矩肯定不會出現問題,但若進行突破必然會有一定的難度和風險。
當時國內的施工項目多是石化企業的檢修項目,對臂長的要求相對較高,市場上常見的6節臂產品已不能滿足施工要求。另一方面,為了把產品做到極致化,為以后更大噸位產品的研發提供指導和借鑒,徐工最終決定在240噸上進行突破,首次采用7節臂。
徐工240噸研制成功后,成為國內首臺7節臂產品,在行業內引起巨大轟動!
同240噸一樣成為公眾焦點的還有它的“主創人員”。2006年3月份一個正常的工作日,240噸產品的主設計師一如往常一樣坐在辦公桌前研究圖紙。突然間接到了一向比較矜持的女朋友打來的電話,她在電話中興奮的說道:“我的爸爸媽媽和我說在電視上看到你了!”言語間流露出無盡的崇拜和自豪。這時,這位240噸產品的主設計師才突然間想起了前幾天電視臺對他進行的采訪。也正是因為這次報道,這通電話,當時電話兩頭的男女,如今早已結為伉儷。只到現在,小兩口回憶起這件事情還滿溢甜蜜“要知道,240噸可是我們的紅娘呢!”
除了在臂長上是一個突破之外,240噸的標志性意義還在于,正是從此開始,徐工重型攻克了單缸插銷銷孔鎖死問題。時至今日,徐工單缸插銷伸縮臂技術在可靠性上趨于成熟,伸縮成功率高達95%,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而國內同行業的伸縮成功率僅為50%。
240噸取得成功之后,下一個目標便鎖定在300噸上!
在300噸的研制過程中,整車的動力性能成為最主要的問題,不僅要考慮整機熱平衡和傳動系統匹配問題,還要考慮用戶的使用成本。
“怎么樣在保證客戶的使用成本下把動力性能全部發揮出來呢?”這個問題成為那幾個月中盤旋在研發團隊腦海中的唯一問題。每有一個新的靈感,他們就第一時間交流碰撞,然后形成方案、試驗,否定后再繼續尋找新的靈感,記不清到底經歷了多少次這樣的反復,才使得徐工起重機的產品動力性能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與此同時,300噸全地面起重機在液壓系統與二次起升下滑難題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至此,徐工完全奠定了在國內全地面起重機領域的領先地位,在國際領域內也牢牢地站穩了腳跟。
當七臺100噸—400噸徐工起重機列陣于2006年上海寶馬展會上時,徐工再次吸引了數萬名參觀者,德國利勃海爾起重機事業部老總弗雷在相繼到徐州和上海觀摩工廠和展品后,只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我好像回到了愛茵根”,第二句:“我在中國找到了對手”。
一次又一次成功,既使徐工人興奮,更使得徐工人心中涌動向更高峰沖擊的動力,“我們應該直接挑戰最大噸位!”這個想法一出口,仿佛燎原之火,迅速把大伙兒的雄心點燃:“對,一步到位,拿下千噸級!”
(連載六完,敬請期待《看徐工在中國起重機發展史上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