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是不會死的,但有的鋼鐵企業要死,這是真理,是大勢所趨。大浪淘沙,優勝劣汰,一批鋼鐵企業肯定會出局。現在要研究新常態下鋼鐵企業怎么活。”6月24日,在由全聯中小冶金企業商會和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主辦的2015鋼鐵企業精益管理實踐高峰論壇上,全聯中小冶金企業商會原名譽會長趙喜子如此表示。
“春天再也等不來了”
“不只我國進入新常態,全球也進入‘新常態’,全球經濟復蘇繼續放緩,這就使我國經濟變得非常復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越來越多,解決問題的難度也越來越大。”趙喜子說。
我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換到中高速,其實質是要用新的平衡替代舊的平衡。但現在這種新的平衡沒有建立起來,根本原因是供給與需求在總量和結構上的再平衡沒有實現。新常態下,需求的增速在大幅回落,而供給受高速增長慣性思維、銀行市場化改革不到位、地方保護主義等因素的影響,調整速度緩慢。尤其是傳統行業,需求大大收縮,而產能繼續保持在高位,形成嚴重過剩局面。
“因此,要建立新的平衡,必須壓縮、化解過剩產能,而鋼鐵是典型的過剩行業。目前,過剩產能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趙喜子表示。“然而,對于鋼鐵企業來說,產能壓縮痛苦,不壓縮也痛苦。因此,鋼鐵企業往后怎么活,這話題變得越來越沉重。”
去年,中國鋼鐵行業的產能和產量已經進入峰值平臺弧頂區。今年初以來,大中型鋼鐵企業開始虧損,民營企業效益也大幅下降,預計下半年也不會比上半年好。“去年行業噸鋼利潤還可以買兩斤排骨,今年恐怕一斤筒子骨都買不到了。”趙喜子說,“現在鋼鐵企業的負責人都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我們還停留在高增長的慣性思維中,認為再咬咬牙就可以挺過去,再等幾年就可以熬過寒冬,那就錯了。春天再也等不來了,因為新常態是不可逆的。”
鋼鐵企業怎樣才能活?
在新常態下,鋼鐵企業應當怎么活?
趙喜子首先提出,本輪鋼鐵行業的調整與1993年至1995年、1998年至2000年、2008年至2010年這3個周期有質的區別,不要以為再等兩年寒冬就會過去。要丟掉幻想,求異圖變,從自身做起,下功夫轉型。
其次,鋼鐵企業要關注中央提出的“要高度重視經濟下行壓力”。趙喜子表示,現在頂層設計不論做出何種決策,都面臨風險。頂層設計的最后選項是穩增長,即增加投資、量化寬松、地方發債、原債務展期、發展直接融資、PPP(公私合作模式)、金融改革、降準降息、減稅、穩出口、穩房地產,以及推行“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政府層面的這些聲音與鋼鐵企業息息相關,企業要根據這些適時調整自己的戰略安排。
再次,鋼企要管理創新。例如,石橫特鋼作為一個沒有任何資源優勢的300多萬噸產能的普通鋼鐵企業,噸鋼利潤高達300元,靠的就是管理創新。他們把鋼鐵生產工序配套得天衣無縫,把各工序產能發揮到極致,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處于完全受控的狀態。再如,有的企業優鋼、特鋼搞得非常好,生產組織和在線管理完全按標準化作業,而標準化的內涵是精細化、系統化、規范化。
其四,鋼企要擁抱互聯網,發展電子商務。現在有不少鋼鐵企業電子商務已經起步,但仍然有不少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落后于時代。趙喜子表示,發展電子商務絕不僅僅是為了網上交易,而是發現客戶、發現市場、發現價格,與客戶聯動,為客戶服務,倒逼企業品種結構調整,提高質量和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變鋼鐵企業生產商為服務商。在信息時代,鋼鐵企業一定要搞好“兩化融合”,早搞早受益,不搞早晚被淘汰。
其五,鋼企是要“走出去”。中央“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和國務院前不久提出的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戰略安排,為鋼鐵企業“走出去”指明了方向。《國務院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意見》將鋼鐵等12個行業作為重點領域予以支持鼓勵。“現在有部分鋼鐵企業已經往外走,有的在考慮怎么往外走,勢頭很好,但也遇到不少問題。只要方向對頭,所在國選準,盡職調查仔細,風險能夠掌控,終究能見成效。”趙喜子說。當年歐洲、日本產能過剩,將裝備輸出到我國,其輸出戰略是以產品出口帶動,以產業鏈輸出為目標,這是我國鋼鐵企業可以借鑒的。
此外,鋼鐵企業要注重環保達標,收縮戰線,保證現金流不斷。
要研究怎么“死” 還要研究怎么“活”
當下,抗寒能力較強的企業,在研究怎么活;而抗寒能力較弱的企業,在琢磨怎么“死”。
趙喜子說:“要想研究怎么活,首先要研究怎么‘死’,必須要考慮企業的退出機制問題。”
趙喜子表示,在鋼鐵行業寒冬的日子里,不同社會層面的關注點也開始出現變化。“企業在研究怎么活,即使準備退出鋼鐵,也是換個活法;政府在研究企業怎么‘死’,例如實施新環保法、淘汰落后產能、進行兼并重組、制定生產經營規范條件、要求不得新上鋼鐵項目、鋼鐵行業不給予新增貸款以及抽貸等,也可以說是在制定負面清單;而行業組織對企業的生死都關注,都研究。”
“特殊時期,政府和行業組織要設法引導鋼鐵企業控制鋼產量,這比壓縮產能管用。”趙喜子還指出,政府對鋼鐵行業不能只研究企業怎么死,還要研究怎么活。他舉例,前不久的鐵礦石稅改、工業用電價格調整等政策,給企業帶來了好處;發展直接融資、重振股市等措施,在降低上市鋼鐵企業的融資成本的同時,也增加了非上市公司的融資成本。
趙喜子建議,當前為緩解鋼鐵企業壓力,政府應繼續鼓勵產品出口,不要過分擔憂反傾銷。在融資政策方面,不能一刀切,該增加貸款的應該提供貸款,特別是節能環保方面的貸款;對鋼鐵企業不能好壞不分地一律停貸或抽貸。在聯合重組退出通道方面,政策設計應可操作,能落到實處。鋼鐵企業“走出去”應給予金融支持,國企、民企要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