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人們對高空作業需求的不斷提升,高空作業平臺新技術、新結構不斷涌現,尤其在復雜環境下使用的適應性、穩定性、安全性等方面新技術取得了很多如破。從技術看,我國的高空作業平臺產品類型與國際市場基本接軌。臂架式高空作業平臺主要生產企業有湖南星邦、湖南運想、浙江鼎力、湖北孚曼、京城重工等;剪叉式高空作業平臺主要生產企業有浙江鼎力、湖南星邦、湖南運想等;桅柱式高空作業平臺主要生產企業有杭州賽奇、浙江鼎力、京城重工等;高空作業車主要生產企業有徐州海倫哲和杭州愛知等。上述國內產品中,臂架式、剪叉式在高度、底盤和行走類型等方面與國外先進產品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桅柱式高空作業平臺在升降同步性方面有較大的技術突破,在結構的多樣性和最大高度等方面處于領先,但在外觀造型、工業設計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從品牌的知名度看,中國企業還不能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提并論。盡管近年來國產品牌有較大數量出口到世界各地,但是在國際市場上仍以一般產品,甚至是低端產品的姿態獲取訂單。在國內市場,國內品牌產品雖然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但市場方面表現并不令人如意。總之,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比,國內產品在技術檔次、用戶的信任度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和當前國際發達地區相比,我國高空作業平臺產品還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產品結構相對落后。目前我國高空車仍以折疊臂為主,而國外發達地區以性能更為優越的伸縮臂和混合臂為主。二是小型產品和大作業高度產品缺少。我國低作業高度產品大多使用輕卡底盤、折疊臂結構,由此造成該類機型偏大。國外先進的低作業高度產品使用微卡底盤、伸縮臂(或混合臂)結構,真正實現了產品小型化。在作業高度方面,芬蘭博浪濤、德國Ruthmann、奧地利Palfinger都有作業高度超過100m的產品,而我國目前產品最大作業高度只有45m。三是絕緣型產品關鍵技術缺失,且應用范圍窄。四是人機工程和控制精細化程度有待提高。國外先進產品操作界面清晰、功能布局合理、安全指示齊全、人機交互友好,產品控制精細,速度變化平穩、沖擊小,微動性良好,人員操作舒適高、安全感強。國內產品各種功能和安全設置也基本齊全,但使用的舒適程度和方便性仍不盡如人意。
目前高空作業平臺行業在國內還處于成長期,發展空間巨大,前景非常廣闊。但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只有多方人士共同努力,方能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具體措施如下:
加快產品技術升級。高空作業平臺是一個高風險產品,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國內企業應當借鑒歐盟等一些先進國家和地區的要求和具體做法,加大研發力度。這樣不僅能實實在在地提升產品的檔次,還可避免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具體來講,國內企業應該從國內外產品的差距入手進行研究和分析,重點在最大高度規格、底盤適應惡劣環境能力、智能化控制以及物聯技術應用等方面下功夫。
加快法規政策出臺。歐美國家高空作業安全管理規范體系成熟,管理嚴格,違規高空作業的成本和法律風險很高。歐美以外很多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巴西、馬來西亞、韓國等的勞工組織也建立了相應制度。比較而言,國內相應的政策法規不配套,高空作業安全管理不規范、執行不嚴格,高空墜落事故處理費用相對偏低。尤其是法律意識淡薄以及一次性投入成本較高等因素,導致高空作業平臺產業的市場容量遠沒有期望值。
改變安全理念和使用習慣。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發生高空墜落事故人員傷亡的數字驚人,不規范高空作業的案例時有發生。如在吊車上加裝一個籃框,將高空作業人員送到高空進行作業;還有在叉車上安裝一個架子,高空作業人員站在架子的頂部,利用叉車的升降功能將人員送到高空;更有甚者在鋼結構施工工地,高空作業人員在沒有任何保險措施的情況下,從鋼結構的立柱上攀爬到高空進行作業;至于用人字梯、簡易腳手架等進行高空作業的狀況更是屢見不鮮。
高空作業平臺的生產企業有責任將安全的理念帶給施工人員,為社會提供安全的、性價比高的本質安全型的專業設備。政府管理部門應當將高空作業安全視作公共安全,通過建立必要的規范來改變人們的安全理念和使用習慣。施工組織單位則應學習先進的安全管理經驗,以人為本,避免各種不安全的作業行為。
探索新的經營模式。目前,我國高空作業平臺的租賃市場尚處于初級階段,其原因主要是使用方自行購買,設備的利用率較低,也就是說資源尚沒有充分得到應用和發揮。相比采購而言,租賃高空作業平臺能夠直接降低使用成本,有效保障施工安全,提高工作效率。許多成功的案例表明,一個工地只要出現一臺高空作業平臺,此產品就會很快在該工地上推廣應用。
此外一些大型的工程建設項目,僅靠一個企業或者幾個企業還不能在設備、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給予用戶施工提供全面的支撐。如果能夠有一個組織牽頭行業的骨干企業,從方案設計、設備選用、技術支持人員等方面為工程建設項目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則不僅可使資源配置更佳、項目施工更快、工程過程更安全,還能使產品開發最貼近實際,使行業企業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當然這還是一種新經營模式的暢想,需要行業的有識之士共同進行探索和實踐。
我國租賃行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高空作業車作業范圍與頻次不斷增大。預計5年之內,國內仍將以作業高度14~20m的折疊臂式產品為主,小型化、緊湊型產品將會得到較快發展,伸縮臂、混合臂產品所占市場份額將逐步提升,用量少、需求少的大高度產品發展仍然會比較緩慢。為了適應用戶的需求,推動產業升級,我國高空作業平臺企業應該調整結構、升級產品、優化性能。
加大伸縮臂、混合臂式產品研發。雖然伸縮臂、混合臂式產品技術復雜,成本高,但和折疊臂產品相比,其使用性能有明顯優勢,市場前景向好。目前國內主要生產廠家已認識到這一點,并逐漸加大了伸縮臂、混合臂式系類產品的研發力度。
提高產品安全性。低成本、低價格的產品雖然能夠實現產品基本功能,但是此類產品安全系數低,具有較大的安全隱患。隨著人們對產品認識水平的提高和國家對產品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符合標準規范、安全可靠的產品將更具優勢。
開發差異化產品。我國當前折疊臂產品同質化嚴重,這和我國當前產品類型單一、用戶需求單一的現狀是分不開的。隨著高空作業產品使用范圍的不斷擴大,企業可以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設計出差異化更加明顯的產品
優化智能化控制技術。相關企業可以通過選用或自行研發專用、高可靠性、高精度傳感器,提高檢測精度和識別的可靠性,加強控制器決策的合理性和人性化水平,解決當前智能化高空作業平臺存在的功能堆積、故障偏多問題。此外,還可以將高空作業平臺通過網絡連接在一起,使系統能夠自動、實時地對產品進行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并對故障信息進行智能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