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結構優化 融合發展
3月2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年會第七單元“調整產業結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上表示,要堅持融合發展,把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走軍民融合發展道路,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突破口,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促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形態、生產方式、商業模式變革,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的發展,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當前,工程機械行業產能強烈過剩,產品價格水平持續走低,企業經營困難加大,投資意愿和能力不足,因此,化解產能過剩、企業兼并重組勢在必行;與此同時,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與傳統產業融合,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工業的智能化、數字化、服務化特征日趨明顯。
對于工程機械行業而言,必須加強結構優化、融合發展,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還要在此基礎上發揮行業優勢、靈活應對,唯有如此,工程機械行業才能在競爭激烈、淘汰率極高的時代變遷中長久占據一席之地。
做儲備 著眼未來
1、節能綠色環保 大勢所趨
3月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說,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可見,保護環境、實現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而綠色制造,便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最佳選擇,是制造企業的必由之路。對于工程機械行業而言,一場激烈的節能、環保的綠色戰役已經打響,工程機械企業應以實際行動踐行綠色制造的責任。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張世平也有話說,他認為應采取政策補貼制度,支持綠色工程機械發展。“我國工程機械產品正在向綠色制造、節能減排方向發展,研發投入力度逐步增大,但新型節能減排產品增加制造成本,用戶難以接受,導致研發高端工程機械產品嚴重受阻,政府部門應給予相關政策支持。”
根據2014年9月發布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與產品產業化工程實施方案》環保裝備制造業年均增速將保持在20%以上,到2016年實現環保裝備工業生產總值7000億元。所以說,環保裝備制造業高增長大門已然開啟,工程機械企業走向綠色環保實乃大勢所趨。
2、破解人才困局 構建人才航母
人才是資本還是成本的問題已經得到市場的反復驗證。以全球第二大工程機械制造強國日本為例,持續60多年的人口紅利和超過英美一倍的理工科大學畢業生,為日本工程機械崛起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對于正在加快自主創新、積極進軍高端技術、發展高端裝備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而言,對人才的爭奪和儲備,是決定今后企業能否占領戰略制高點的關鍵之一。
眼下正是招聘高峰期,工程機械企業又一次體會到了招工難的有苦難言。技術人才短缺已經成為我國用工市場最大的難題之一,盡管隨著校企合作等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緩解招工難的局面,但是要想徹底改變,仍然需要很長時間。
另一方面,中國裝備制造業正從產品集中向行業集中過渡,在這一進程中,企業要想從野蠻、粗放的發展方式向良性、正常轉變,必須先打造其企業特有的凝聚力,需要有與之匹配的用人機制。建立科學的用人機制,有利于培養人才、留住人才。能夠科學規避人才流失帶來的損失,對于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來說,同樣面臨很大挑戰,仍然需要很長時間。
業內專家熊群力說:“李克強總理提出‘中國制造2025’之后,雖然具體的方案還沒出臺,但是全世界都在期待了。”對此,中國工程機械商貿網編輯高度認同,同時發現,在期待的過程中,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早已摩拳擦掌,為“中國制造2025”貢獻力量。只需一聲令下,工程機械行業必將全力以赴向前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