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伴隨著嗡嗡的液壓聲,“華天龍”頂升支座底板托著滑塊平穩上升,完成正反向移動后,底板和滑塊一起平穩沉降至托箱內,每一個動作都非常順暢。此時,“華天龍”人終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大家歡呼雀躍,宣告將近一個月工期的“華天龍頂升支座改造項目”完滿成功。
緣起:彌補短板 適應市場
對于全回轉4000t大型打撈起重工程船“華天龍”來說,頂升支座就是它的支點,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華天龍”的頂升支座布置于船尾,左、右舷各一個,為了不讓滑塊影響吊機旋轉,每個頂升支座都分別向船尾延伸出3.3m作為滑塊的滑行軌道。
但由于海洋工程吊裝結構物和被打撈船舶的日益大型化,“華天龍”頂升支座的設計缺陷日益凸顯,好幾次運有模塊或導管架的駁船靠駁“華天龍”船尾時,吊裝結構物都幾乎碰到頂升支座,而且由于頂升支座往船尾方向凸出了3.3m之多,這大大限制了“華天龍”在大變幅情況下的起重能力。“華天龍”總監張潮水在深思熟慮后,提出利用自身能力,自主改造頂升支座的詳細想法,經局領導的批準后,“華天龍”人和海工處工程師楊銀歡一起開始了緊張有序的4000噸起重機頂升支座的設計、改造工程。
改造:創新設計 精益求精
經過反復思考,最后張總監創造性地大膽提出將凸出船尾3m多的縱向支座結構切除,改成可以橫向移動、并可升沉的“7”字型結構。這樣一來就將原本串聯起來的縱向移動的滑塊牽引系統改造成了兩個單獨的分別可縱向、橫向移動的滑塊牽引系統。這種改造方法在船廠也少有嘗試,因為這不僅需要更改原來的鋼結構系統、循環牽引系統,還要重新配置液壓系統和電器系統,工序相當復雜,而“華天龍”在三月初又必須投入下一個工程當中,所以“華天龍”人必須在這停租一個多月的縫隙里爭分奪秒把頂升支座改造完成。
對面復雜、緊張的改造工程,張總監多次與工程隊長和工程師楊銀歡一起研究圖紙,探討和優化施工設計,在設計上盡量利用原有的設備和船上庫存的材料;在改造中,科學安排工作面,合理安排人手,交叉作業以縮短施工工期。雖然工期緊張,但是工作卻不能馬虎,無論是主結構還是走道設計,甚至小到螺絲定位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充分討論的。
據統計,這次頂升支座改造足足用了150多瓶氧氣,50多瓶乙炔和半噸焊條。改造后的“華天龍”將再也無需擔心吊裝結構物碰撞頂升支座,既方便了大型運輸駁船的靠泊,又大大地提升了吊機的吊重能力,為以后拓寬海工市場和提升打撈救助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