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6月1日中采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5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8%,較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連續3周小幅上升。過去兩年6月的PMI指數均是環比下降,2012年和2013年6月分別下降0.2和0.7個百分點。本次PMI指數不僅沒有出現季節性下降,反而環比上漲幅度超市場預期,這主要是前期一系列的微刺激政策正在實體經濟中不斷發酵。匯豐制造業PMI指數49.4(前值48.1),環比上升1.3個百分點,表明中小企業的改善幅度好于大中型企業。表明本次“微刺激”政策既保住了增長,也促進了經濟轉型,屬于精準發力的宏觀調控政策,與以前“一刀切”式的總量放松政策有較大區別。前瞻性來看,4月25日央行定向降準,5月30日央行進一步放寬降準范圍,金融監管部門同時發力治理同業、理財、信托等融資渠道,縮短融資鏈條,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央行在量和價上同時調整。金融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正在不斷打通,我們預期隨著融資成本的降低,6月PMI指數會進一步反彈至51附近。
代表總需求端的指數有新訂單、新出口訂單、在手訂單(存量訂單)、采購量和進口五項指數,其中占權重較大的新訂單指數52.3(前值51.2),環比上升 1.1個百分點,表明一系列穩增長措施中,需求端的恢復比較明顯。新出口訂單指數49.3(前值49.1),環比上升0.2個百分點,跌破枯榮線,但收縮的幅度有所收窄。我們認為新增出口訂單的下降可能是短暫波動,我們認為在人民幣不斷貶值、政府出臺一系列促進出口的措施和歐美經濟復蘇預期較為明確的情況下,出口的恢復仍然可期。不過由于去年虛假貿易導致同期基數水平較高,出口的同比改善可能有限,環比改善應該比較確定。在手訂單46(前值44.9),環比上升1.1個百分點,這和需求上升速度較快有關,表明企業訂單比較飽滿。5月份采購量指數是52.3(前值是50.6),企業的庫存積極性有所上升,這可能和當前融資成本走低和預期較為樂觀有關。進口指數49(前值48.6),環比上升0.4個百分點,表明國內需求的改善開始提高進口需求。在融資成本不斷走低和基礎設施投資加碼的情況下,國內的投資增長依舊會保持一定的增速水平,這會對進口產生一定的拉動作用。
代表總供給的指數有生產指數,5月份該指數52.8(前值52.5),環比上升0.3個百分點。生產指數開始受到需求的拉動,進入上升狀態。生產指數和工業增加值的相關性較高,我們預計5月份工業生產同比和環比均應該出現上升的態勢,發電量等高頻數據也會印證這一點。
從庫存指標來看,原材料庫存指數略微下降0.1個百分點至48(前值48.1)。產成品庫存指數47.1(前值47.3),環比下降0.2個百分點,兩個庫存指標均出現下降主要是由于終端需求的好轉導致產成品庫存下降,而不是企業的主動減產導致的。
購進價格指數是50(前值48.3),購進價格指數環比上升將近1.7個百分點,今年第一次站上枯榮線,這主要還是基于終端需求的拉動和環保導致的供給收縮,中上游產品價格有所企穩。從歷史角度來看,該指數總是波動幅度較大,并且和PPI指數的相關性較強。由于該指數改善明顯,5月PPI指數的同比和環比跌幅應該有所明顯收窄,可以有效減輕中上游企業的經營壓力。
從就業市場來看,5月從業人員指數48.2(前值48.3),小幅下降0.1個百分點,為歷年5月最小,表明就業市場較為穩定。這與經濟結構轉型,第三產業占比提高導致經濟容納就業能力增強有關。
前瞻性來看,6月制造業PMI指數的出現非季節性反彈,尤其是新訂單指數改善幅度高于生產指數,這預示該指數還有一定上升空間。從貨幣市場來看,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水平出現系統性下移,央行年內開啟第二次定向降準,在利率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實體經濟的企穩反彈是可以預期的。我們維持6月經濟繼續反彈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