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港池東岸3個通散泊位的竣工投產,744米岸線成為了實至名歸的“烏金走廊”,港口將新增散雜貨通過能力3000萬噸,散雜貨吞吐能力實現翻番。而如果缺了門機這個最重要的黃金搭檔,再先進的泊位也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機會總是青睞于有準備的人,錦州港早已在2011年即對上海振華下了錦州港前所未有的門機最大訂單——斥資1.65億元購置14臺40噸門機。5月30日,“正和508”、“江蘇蛟龍”兩艘運輸船停靠在三港池東岸通散泊位,船中所載正是14臺40噸門機的相關配件。
眼下,與新泊位配套的14臺40噸門機已完成安裝,正進行緊張調試。每臺40噸新門機的裝卸能力就是去年抵港的25噸門機的近2倍,機臂伸縮最大幅度可達43米,作業能力顯著增強。林立的40噸門機就像擎天柱一樣托起了三港池的一片天。
這14臺40噸門機如橘黃色的火炬照亮了環渤海的熱土,看著眼前的輝煌與繁榮,生產保障公司的老員工孔祥權說:“我永遠不會忘記站在門機下躍躍欲試的心情、上門機時緊張急切的動作、坐在駕駛室里激動的表情。當我還是學員的時候,經常會聽到老師傅們向我們講起過去碼頭的作業環境和條件,冬天裹大衣抱暖氣,夏天光膀子,甚至開船吊的時候連坐的地方都沒有,整個班的作業完全是站著完成。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如今,先進的設備,高端的程序,讓我看到的不僅僅是舒適的作業環境,最重要的是這些因素為我們建立了安全保障,當我在燈火輝煌的碼頭上駕駛門機時,我的心是驕傲的。”
從5噸、10噸、16噸、25噸再到現在的40噸,錦州港的門機“巨無霸”們可謂親身見證了錦州港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慢到快、從弱到強的“美麗蛻變”,而這同時也正是錦州港由當年的小港口向準億噸能源大港挺進的不屈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