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科技裝備司官員修炳林昨日在2011中國智能電網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目前已經基本制定完成,將于近期發布。修炳林稱,這是第一份以能源行業形式出現的規劃,是能源行業的綜合基礎性規劃。
突出“四位一體”能源科技創新體系
據悉,規劃將已具備一定基礎并在“十二五”期間能夠實現產業化的重大科技工作作為主要任務,同時部署了未來十年之內有望取得突破的重大前沿科技項目,如高溫高強度材料、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快堆示范工程、儲能技術等。
修炳林說,規劃將突出“四位一體”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包括勘探與開采技術領域、加工與轉化技術領域、發電與輸配電技術領域、新能源技術。
在這四大領域中,企業人士比較看好將從智能電網建設中受益的發電和輸配電技術和性能源技術領域。而規劃在發電和輸配電領域制定了“設立高效、節能、環保的火力發電技術”,“先進、生態友好的水力發電技術”,“大容量、遠距離輸電技術”,“間接式電源并網及儲能技術”,“智能化電網技術”5個能源應用技術和工程示范重大專項。
解決并網中的儲能技術
據介紹,規劃將發布7項重大技術研究、7項重大技術裝備、10項重大示范工程和13個技術創新平臺。
這7項重大技術研究包括:高效清潔火力發電技術、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高壩工程技術、超大型地下洞室群涉及與施工關鍵技術、流域體積水電站多目標優化調度技術、大容量遠距離輸電技術和大規模間歇式電源并網技術。
據記者了解,大規模間歇式電源并網技術現在的市場需求較為迫切。國家科技部智能電網863重大專項專家組副組長、電力技術智能化研究所所長江秀臣表示,科技部智能電網“863”專項中有60%的資金投向該技術,今年國家將投2.5億元。
“并網技術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儲能技術。”一位研究儲能技術的業內專家告訴記者,關于電力儲能系統的市場,2010年,全球電力儲能裝機容量約為125GW,約占世界電力裝機總量的3.0%。我國電力儲能裝機容量為16GW,僅占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7%,遠低于3.0%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我國電力儲能裝機容量需要達到80GW(新增60GW以上),占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4%-4.5%,市場需求巨大而迫切。”他還說,2050年時,我國電力儲能裝機容量需求將占總裝機容量的10%左右,市場需求更大。
此外,輸變電領域的7項重大技術裝備包括:超臨界發電技術裝備、微小型燃氣輪機、重型燃氣輪機、大型高效水電機組、高性能輸變電關鍵設備、大容量快速儲能裝置以及智能化輸變電設備。核電三大規劃正制訂中
而在新能源技術領域的“十二五”發展目標則強調了核電技術的發展,包括消化吸收三代核電站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堆型及相關設計,制造關鍵技術,并在示范快堆核電站建設,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商業運行、高性能燃料元件和MOX燃料元件以及商用后處理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
在回答企業代表關于日本核事故發生后各國暫緩核電發展的問題時,修炳林表示:“中國會吸取他國的教訓,認真做好安全工作,但不會停止核電發展的進程,美國、法國等核大國也不會停止。”他還告訴記者,《核安全規劃》、《核電安全規劃》、《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三個規劃都在制訂當中,會從安全角度出發認真制定我國的核電發展計劃。
此外,修炳林還介紹了規劃中的我國能源發展要實現“從保障供給為主向科學調控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從資源依賴型發展模式向科技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從嚴重依賴煤炭資源向綠色、多元、低碳化能源發展轉變”等“六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