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2010中國民企500強正式公布,盡管武漢有8家企業入選,可惜卻沒有一家來自制造業。武漢民營制造業版塊,與全國頂尖陣容越拉越遠。
在2009中國民企500強的入圍門檻還只有36.6億元,到今年新一屆已飆升到50億元。在上一屆中國民企500強中,還有一家江城制造業企業,今年武漢民營制造業則集體“掛紅燈”,無一中選。
在全國民營制造業版圖中,武漢力量成了“看客”,這與武漢倡導的“工業強市”戰略相去甚遠。
與武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連續兩年全國民企“排頭兵”都是以制造業為主,2009年的民企500強中,308家是制造業企業,到本屆,這個陣營擴大到329家。
為何武漢民營經濟一再擠不進制造業前列?業界分析,在當今原材料、人工等多種成本上漲的情況下,越來越講究規模效應消化成本,同時靠高科技提升利潤,而武漢在這一塊,更多具有優勢的是央企和外來企業。
以武漢的傳統優勢產業鋼鐵和汽車為例。汽車產業早已跨越千億規模,神龍、東風本田、東風乘用車三大汽車整車廠年產汽車近百萬輛,引來數百家零部件企業配套。但這些配套企業中,武漢本土民營企業很難擠進供應鏈。
再比如鋼鐵行業,多年環繞在銷售超千億元的武鋼周邊,武漢卻沒有誕生大的鋼鐵深加工企業。而在唐山,卻有多家鋼鐵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僅在本屆評選中,就有6家鋼鐵企業入選。
扛著“中國光谷”、全國第二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東湖高新區里,也沒能誕生出全國知名的民企,這些發展了多年的企業,始終處于“發育期”,著實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