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剛說,三一重工有沒有必要成立一家IT公司來服務整個行業,他不知道。但至少成立一家公司服務于三一集團全球各個分公司,是很有必要的。
“作為同業競爭者,我們怎么可能接受三一重工IT部直接給我們做信息化項目呢?把公司的商業機密曝露在競爭對手面前,這太危險了。”某機械行業公司CIO李平(化名)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
一則“三一重工IT部要獨立服務全行業”的傳言,引起了湖南省乃至全國各地機械企業的激烈反應。
據悉,在一份湖南省經信委上報給工業和信息化部兩化融合座談會的匯編材料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湖南省表示下一階段“尤其要支持三一重工等龍頭企業將信息化部門發展成為獨立法人,面向全省乃至全國同行業提供公共信息平臺服務”。
而此前,寶鋼的寶信公司、長虹的虹信公司都是信息化部門獨立作為公司運營的成功典范,湖南省經信委此舉正是有意“學樣”,不過,該經信委似乎沒有充分考慮到這件事有可能會成為一個“燙手山芋”。
三一重工歷來高調宣傳其信息化水平,但是IT部下海這個消息一出,還是引來同業競爭者不滿的聲音。導致不滿的原因,除了同質化競爭引起的緊繃關系之外,似乎還有更多其他理由??
吹皺一池春水
由于三一重工在國內工程機械領域的特殊地位,其一舉一動都可能引起連鎖反應。把公司信息化部包裝成為獨立運營的公司一事自然也引起了同為第一梯隊公司的高度關注。有業內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這已經不是三一重工第一次動這個念頭了,只是之前都沒能成功。“三一重工的做事風格很張揚,做了一點就吹得很大,包括信息化也是。”
那么,三一重工是否真有獨立IT部的打算?
近日,《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針對此事采訪了三一重工執行總裁易小剛。他思索片刻后,一字一頓地回答:“信息化部要成為獨立法人?我還沒聽說這個事,至少我們董事會還沒研究過這個事。”湖南省經信委是另一個知情方,因此本刊記者通過電話和郵件向湖南省經信委某處一位負責人求證此事,但均未得到任何置評。
三一重工內部和湖南省經信委對此事三緘其口,而外部不看好這件事的遠不止李平(化名)一人。
一家以生產小型設備為主的企業的信息化部部長向記者表達了悲觀的看法:三一重工信息化部成為獨立法人后能做什么呢?大多同行業公司肯定排斥他們的服務,因為信息化被他人介入意味著公司商業機密的公開。“在同質化競爭十分嚴重的機械行業領域,這相當于壓縮了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瓜熟才能蒂落
既然燙手,為何還是有諸多企業對“將IT部建設成為獨立法人”一事樂此不疲?從IT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的發展趨勢看,三一重工IT部下海一事代表了怎樣的一種趨勢?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樊會文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這是一股大趨勢,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IT部門將分離出去,發展成為軟件信息服務經營機構。
IT部門從母公司分離出去主要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有利于企業降低信息化成本,緩解人才、資金短缺問題;二是有利于企業得到更專業、更先進的IT服務。當然,樊會文也表示,企業的IT部門是否已經培育發展到能獨立經營的成熟程度,不同企業之間相差很大。“瓜熟才能蒂落,條件不成熟也是不能勉為其難的。”
正如合肥振宇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于今年4月份被安徽熔安重工收購后以全新面孔進入工程機械領域的新公司,其總經理李鵬在接受《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采訪時所說:“我們現在的生產規模、產品線的復雜程度還不如三一重工。當我們產品線復雜程度較高時,我們也可能會成立一個專門的信息化公司。”
信息化之所以引起一些工程機械企業的重視,是因為它能給企業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樊會文表示,智能裝備和數字化工藝大幅度提高了制造效率和產品質量,機械產品的數控化也大幅度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因此,有遠見的企業對信息化都抱有很高的積極性。
為何獨立IT部?
三一集團的信息化建設是否已經瓜熟蒂落?
有資料顯示,三一重工自2004年以來每年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達4800萬元以上。到2008年為止,三一重工已經可以憑借其全球統一架構的運營管理(ERP)、研發管理(PLM)和客戶與合作伙伴協同管理(ECC)三大IT集成業務版塊,協調全球機構,完成工程機械設備制造和汽車制造等多項產業。
據李平透露,三一重工的ERP做得比他們早,但到現在為止卻沒有什么供應商愿意為三一重工服務了,原因是“供應商到三一重工去服務就像去要飯的”。在同行業的企業圈中,還存在一種對三一重工的看法:三一重工的信息化工作還是“做得很好的”,但主要歸功于他們對外界“宣傳得好”。
從實際情況來看,工程機械行業的信息化成本投入比較高,因此一些企業對于信息化的建設就不是很積極。
雖然易小剛在采訪時表示了公司對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高度重視。但三一集團CIO吳云峰在今年初仍向媒體委婉地表示了信息化建設的不易。他表示,要做好三一的信息化建設必須做好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一年做不成做兩年,兩年做不成做三年,一定要堅持下去”。
信息化建設的“難”也不僅體現在吳云峰一人身上,本刊記者采訪接觸的多家工程機械企業都表達了相同的觀點。這一是因為工程機械行業的信息化成本比較高,主要是應用軟件系統比較貴;二是中小企業信息化面臨的資金和人才制約比較嚴重。
對此,樊會文表示要解決上述問題就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政府應多建行業公共信息化服務平臺,如CAD/CAM公共平臺、數控技術開發公共平臺,免費或低價供中小企業使用。二是機械制造企業以及IT企業應創新合作的商業模式,比如軟件企業可以采取租賃或投資的方式對機械制造企業提供軟件系統或服務,降低IT進入門檻。也正是看到了行業信息化對信息化公共平臺和供應商的需要,“IT部下海”也就有了動因。
三一畫的“餅”
那么,三一重工的信息化要畫一張什么樣的“餅”呢?易小剛面對記者提出“是否有必要讓信息化部成為獨立法人”的問題時,他做了這樣的回復:“有沒有必要成立一家公司來服務整個行業,我不知道。但至少成立一家公司服務于三一集團全球各個分公司,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我們的信息化也要統一資源,統一標準,統一協議,統一管理等等,要實現整個公司的很多‘統一’。”
為了實現易小剛所描述的圖景,三一重工于今年10月與華中科技大學聯合成立的先進制造聯合實驗室揭牌,這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三一重工的信息化建設。
隨著三一重工的發展,其對信息化建設各個系統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易小剛舉例說:“我們的產品數據管理(PDM)系統不僅僅要實現在長沙、上海、北京等地的異地同步設計,我們還要實現巴西、美國、德國和印度等地的異地同步。”
從積極角度來說,如果三一重工的信息化部真的獨立經營,這對三一重工、對IT部門都是件好事。樊會文表示,對三一重工來說,會降低IT成本、提高效率,又能培育IT服務業務成長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對IT部門來說,這是一個向更高層次、更大規模發展的良好機遇。
與此同時,三一重工的信息化部成功獨立對機械制造業來說,這就有了一個富有經驗的專業化IT機構提供服務,有利于交流和普及行業經驗,產生“溢出效應”,提高行業信息化水平。此外,這對IT行業來說也將有利于把企業內部的軟件服務業剝離出來,納入軟件服務業體系。
從消極角度來說,這個專業IT服務機構如果由大型企業擔當,而不是客觀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的話,行業接受度會比較差。如果政府機構再予以強制執行,“陽奉陰違”的情況就會出現,導致現實與初衷“南轅北轍”。
不過,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副司長盧希看來,這純屬公司的行為,外界不必如此一驚一乍。他表示,三一重工的信息化部成為獨立法人好不好,就看市場的檢驗,政府無須過多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