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伊始,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捷報頻傳:2009年產品產值達到212億元,在中國500強排名中上升了77位,昂首挺進世界機械500強。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2009年被視為全球實體經濟的嚴冬年份,而重工·起重集團不但未受影響,還創造了100億元向200億元跨越的奇跡。
結構調整“三步走” 打造創新發展平臺
從2004年實現產品產值40億元,到2009年的212億元,重工·起重集團產銷穩步增長離不開未雨綢繆的戰略部署。2004年完成搬遷重組后,集團公司以宋甲晶為董事長、總經理的領導班子,抓住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國家發展裝備制造業的機遇,站在角逐國際競爭的高度,緊緊圍繞市場和國家產業發展方向,圍繞打造新的發展平臺,在優化調整上大膽地邁出三大步。
第一步,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按照“技術先進、高效節能、具有市場需求”的要求,對傳統主導產品進行優化調整,改變了企業單件小批量、個個都能做,卻做不大、做不強的局面,實現了專業化、批量化、規模化生產,建成了中國最大的裝卸機械生產基地、冶金車輛生產基地、焦爐機械生產基地、起重機械生產基地。內部生產要素和資源的整合,拓展了市場空間。
第二步,實行冷熱并舉,快速提升熱加工能力。依托國家發改委國債重點項目,重工·起重集團成功實施了熱加工擴容改造,引進了一批國內外先進的重大工藝裝備,不斷提升鑄鋼、鑄鐵、鑄銅、鍛壓等熱加工能力,形成了冷熱并舉格局。
第三步,大力實施新產業擴能改造。2008年,為適應新能源產業做大做強的需要,企業投資20多億元,按“當年投資、當年建設、當年生產、當年見效”的要求,建設了76萬平方米的瓦房店西郊工業園制造基地,完成了風電球鐵、風電齒輪箱擴能、風電性能和化學熱處理等8大工程建設項目。新建成了兆瓦級風電設備、大型船用曲軸、核電站用環行起重機、隧道掘進機/盾構機、大型高端鑄鍛件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形成了傳統產業帶動存量,成長性產業拉動增量的發展態勢。當國際金融危機到來時,重工·起重集團已經站在了全新的發展平臺上。
宋甲晶表示,重工·起重集團要以重大裝備國產化為己任,牢牢實施產品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三大戰略,走出一條“專、精、特、新”的發展之路,盡快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重工企業。
牢抓立身之本 開拓新興戰略產業
專家認為,出現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實體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而重工·起重集團恰恰先知先覺。作為企業的掌舵人,行業連年的高速發展成為宋甲晶最大的擔憂。所謂上兵伐謀,當同行熱衷于原有產能擴張的時候,宋甲晶已將目光轉向了國家鼓勵發展的新興戰略性產業。
2005年開始,重工·起重集團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機遇,乘勢進入兆瓦級風電市場,2006年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的研制和機型認證,改寫了中國不能制造大功率風力發電設備的歷史。同時,還建設了增速機、偏航變槳驅動器、輪轂、控制系統、熱處理、主機架等六大部件和總裝調試專業化生產線,具備了年產3000套增速機、3000套控制系統、14000臺偏航變槳驅動器、60,000噸風電球鐵件的能力,風電機組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2009年,重工·起重集團完成了2000套1.5兆瓦齒輪箱的制造任務,裝機容量居全國第一,成為國內最大的風電核心部件制造基地。同年3月,國內首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兆瓦風電機組在重工·起重集團成功下線。
通過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近年來,重工·起重集團逐步破解了大型船用曲軸、百萬千瓦級核環吊、隧道掘進機/盾構機、大型高端鑄鍛件等國家“十一五”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研制課題,建成了大型船用曲軸國產化研制基地,第三代核電關鍵設備國產化研制基地,大型高端鑄鍛件國產化研制基地。當前,這些新產品產值已占到企業經營總額的60%以上,成為推動企業持續快速發展的主導力量。
顧此并不失彼。在研發新產品、拓展新產業的同時,重工·起重集團依托一流的技術研發平臺,對傳統主導產品進行了脫胎換骨式的技術升級,“世界第一”、“中國第一”的提升型產品不斷問世。目前,企業已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首臺最大的20000噸橋式起重機;亞洲第一臺生產能力最大、性能最先進的7.63米焦爐機械;自主開發出中國第一套1500毫米寬帶熱連軋機組,掌握了世界先進大型軋機的核心技術;成功研制出中國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體式三車翻車機;自主研制的70萬千瓦水輪機上冠、下環、葉片、40.5兆伏安密閉電石爐、5.5米搗固焦爐機械,均創造了該領域產品研發的新紀錄。
從2005年至今,重工·起重集團創造了33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第一”,是國內重機行業擁有專利技術最多的企業之一。企業四大類傳統主導產品在環保低耗、大型成套、自動高效、安全可靠等方面均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實現了新一輪的升級換代。
結構調整“三步走” 打造創新發展平臺
從2004年實現產品產值40億元,到2009年的212億元,重工·起重集團產銷穩步增長離不開未雨綢繆的戰略部署。2004年完成搬遷重組后,集團公司以宋甲晶為董事長、總經理的領導班子,抓住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國家發展裝備制造業的機遇,站在角逐國際競爭的高度,緊緊圍繞市場和國家產業發展方向,圍繞打造新的發展平臺,在優化調整上大膽地邁出三大步。
第一步,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按照“技術先進、高效節能、具有市場需求”的要求,對傳統主導產品進行優化調整,改變了企業單件小批量、個個都能做,卻做不大、做不強的局面,實現了專業化、批量化、規模化生產,建成了中國最大的裝卸機械生產基地、冶金車輛生產基地、焦爐機械生產基地、起重機械生產基地。內部生產要素和資源的整合,拓展了市場空間。
第二步,實行冷熱并舉,快速提升熱加工能力。依托國家發改委國債重點項目,重工·起重集團成功實施了熱加工擴容改造,引進了一批國內外先進的重大工藝裝備,不斷提升鑄鋼、鑄鐵、鑄銅、鍛壓等熱加工能力,形成了冷熱并舉格局。
第三步,大力實施新產業擴能改造。2008年,為適應新能源產業做大做強的需要,企業投資20多億元,按“當年投資、當年建設、當年生產、當年見效”的要求,建設了76萬平方米的瓦房店西郊工業園制造基地,完成了風電球鐵、風電齒輪箱擴能、風電性能和化學熱處理等8大工程建設項目。新建成了兆瓦級風電設備、大型船用曲軸、核電站用環行起重機、隧道掘進機/盾構機、大型高端鑄鍛件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形成了傳統產業帶動存量,成長性產業拉動增量的發展態勢。當國際金融危機到來時,重工·起重集團已經站在了全新的發展平臺上。
宋甲晶表示,重工·起重集團要以重大裝備國產化為己任,牢牢實施產品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三大戰略,走出一條“專、精、特、新”的發展之路,盡快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重工企業。
牢抓立身之本 開拓新興戰略產業
專家認為,出現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實體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而重工·起重集團恰恰先知先覺。作為企業的掌舵人,行業連年的高速發展成為宋甲晶最大的擔憂。所謂上兵伐謀,當同行熱衷于原有產能擴張的時候,宋甲晶已將目光轉向了國家鼓勵發展的新興戰略性產業。
2005年開始,重工·起重集團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機遇,乘勢進入兆瓦級風電市場,2006年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的研制和機型認證,改寫了中國不能制造大功率風力發電設備的歷史。同時,還建設了增速機、偏航變槳驅動器、輪轂、控制系統、熱處理、主機架等六大部件和總裝調試專業化生產線,具備了年產3000套增速機、3000套控制系統、14000臺偏航變槳驅動器、60,000噸風電球鐵件的能力,風電機組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2009年,重工·起重集團完成了2000套1.5兆瓦齒輪箱的制造任務,裝機容量居全國第一,成為國內最大的風電核心部件制造基地。同年3月,國內首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兆瓦風電機組在重工·起重集團成功下線。
通過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近年來,重工·起重集團逐步破解了大型船用曲軸、百萬千瓦級核環吊、隧道掘進機/盾構機、大型高端鑄鍛件等國家“十一五”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研制課題,建成了大型船用曲軸國產化研制基地,第三代核電關鍵設備國產化研制基地,大型高端鑄鍛件國產化研制基地。當前,這些新產品產值已占到企業經營總額的60%以上,成為推動企業持續快速發展的主導力量。
顧此并不失彼。在研發新產品、拓展新產業的同時,重工·起重集團依托一流的技術研發平臺,對傳統主導產品進行了脫胎換骨式的技術升級,“世界第一”、“中國第一”的提升型產品不斷問世。目前,企業已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首臺最大的20000噸橋式起重機;亞洲第一臺生產能力最大、性能最先進的7.63米焦爐機械;自主開發出中國第一套1500毫米寬帶熱連軋機組,掌握了世界先進大型軋機的核心技術;成功研制出中國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體式三車翻車機;自主研制的70萬千瓦水輪機上冠、下環、葉片、40.5兆伏安密閉電石爐、5.5米搗固焦爐機械,均創造了該領域產品研發的新紀錄。
從2005年至今,重工·起重集團創造了33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第一”,是國內重機行業擁有專利技術最多的企業之一。企業四大類傳統主導產品在環保低耗、大型成套、自動高效、安全可靠等方面均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實現了新一輪的升級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