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武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黃雍
從20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國有企業改制一直是一個趨勢和潮流,但大多數企業的改制往往停留在“翻牌改制”這一步,再深入地改制則很難堅持下去。而武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改制之前隸屬于中鐵大橋局,全稱“大橋局橋梁機械制造廠”,是中央大型國企的二級企業,五年跨三步,一改,再改,三改,一個瀕臨破產的老牌國企,終于走出困境,獲得新生,并且成功“變身”現代企業,從資本市場引進戰略投資者,進一步改善股權結構,實現股份多元化,按照上市公司要求規范股權管理,走上了迅猛發展的快車道。
面對武橋重工經過三次改制后取得的成績,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黃雍和我們談起了企業改制對于促進企業發展的作用。
黃雍認為改制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擴大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提高了決策效率,增強了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改制前,企業的很多決策都要等待上級公司批準,一些好方案或被束之高閣,或批下來時商機早就錯過,所謂“黃花菜都涼了”。改制后,公司的決策效率提高了,看準的事,只要對企業的發展有利,董事會很快可以定下來,比如說,我們看上了漢南區的一塊地,準備買下來建分廠,改制前這個報告批不下來,改制后很快就定下來了。公司在那里安排了50個人,投入了一些舊設備,幾年下來,年產值已經達到了2個億,資產也由最初的不到6000萬元升值到了1.5億元。
二是改制后的新體制、新機制與新技術匹配,為推動企業發展釋放了巨大的能量。這幾年,公司整合原來單一的橋梁工程機械研究所、起重機研究所、水工設備研究所、施工設備研究所、自動化控制研究所和工藝研究所,組建了實力強勁的技術設計研究中心,加大了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先后研制出了一批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橋梁施工設備,如投入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基礎施工的KTY—4000型動力頭鉆機,為上海東海大橋研制的“小天鵝”2500噸海運架梁起重船和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天一號”3000噸海上運架梁起重船,為我國客運專線建設研發的900噸輪胎式運梁車等。這些新設備的研制成功和投入使用,在為我國橋梁建設作出新貢獻的同時,也增強了武橋重工的核心競爭力。
三是極大地調動了公司上下的創造熱情和勞動積極性。一些員工說,過去我們喊了幾十年的工人階級是企業的主人翁,直到改制了,才體會到了主人翁的滋味,因為產權關系明晰了,知道個人的命運與企業的興衰是緊密相連的。上至公司高管,下至企業普通員工都能做到以公司為家,過去在國有企業時常見的人浮于事的現象在改制后的武橋重工是很難見到了。
四是企業的增值渠道呈多元化發展。改制前,企業的收益模式非常單一,就是靠造設備,賣設備賺錢,改制后,公司在“一業為主”的前提下,還可以通過資產置換,資本運作等多種方式籌資融資,實現企業資產升值。
在企業改制過程中如何規避風險,黃雍結合實際提出了四點建議:首先是主持改制的團隊應該出以公心,要把企業的長遠發展和員工的切身利益放到至高無上的位置予以考慮。第二是要根據企業的實際選擇最合適的改制方案。第三是要循序漸進,不能指望一鍬挖成一口井。第四是要充分發揮黨團組織的作用和領頭人的帶頭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