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億擴大內需保增長的政策出臺,無疑給金融風暴中掙扎的中國企業打了一針“強心劑”。加快保障性工程建設、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鐵路及公路建設、加快地震災區災后重建……可以看出,所有拉動內需投資都以基礎建設為根本,而起重機械、樁工機械、土石方機械等工程設備都是基礎建設中的“主角”,工程機械行業就將成為中國這輪“大生產、大建設”中的最大受益者。無數工程機械企業為此歡呼,“節衣縮食”挺過冬天,等待基礎設施的逐一啟動,等待宏觀調控帶來的更多溫暖。然而,有些擔憂是必要的。比如4萬億內需拉動,能不能被國內企業更合理的“獨享”?會不會成為外資設備大舉“掠食”的機會?政府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引導用戶采購國產設備?
“本土保護”保護本土利益
說到“本土保護”,不得不提到民族意識極強的韓國。上世紀60年代,面對進口產品的沖擊和脆弱的本土經濟,韓國農民組織農協提出“身土不二”的口號,號召國民消費本國的農產品。后來這一口號被擴大到其它行業領域,使得韓國人用韓國貨的思想根深蒂固。起點很低的韓國品牌始終在韓國社會得到全力支持,一步步成長壯大,最終走向海外,成為國際知名品牌。
我國面臨金融危機的經濟重壓,投入大筆資金拉動內需是關鍵,如何加強本土保護,讓國內企業獲益最大化同樣重要。在工程機械行業,國產機械設備只占國內使用率的50%至60%,其余使用的設備全部是外資品牌。我們尚未明確4萬億投資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拉動作用有多大,但不注重本土保護,讓進口設備占領我國半壁江山,勢必會造成拉動力量的大大流失。本網編輯認為,為國產設備制造商撐起“保護傘”,應是政府大筆投資后首先思考的問題。
政府采購面向國產 政企共獲“雙贏”
如何保護國產品牌?如何讓國內工程機械企業真正受益?對于這個問題,三一總裁向文波最有發言權,“國家應當限制那些二手挖掘機的進口,應當保護國內產業。在一些大型工程中,應當積極倡導采購國產設備。凡是國內能夠生產的設備,就不宜對同類產品減免進口稅。”向文波坦言:“對于整個工程機械行業,希望我們政府能做市場,也要保護市場。國內不斷刺激內需,形成很大的需求空間,我們要讓中國的本土企業盡可能地享受發展機會。我們搞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果大量引進外國設備,某種意義上就把增長的機會留給了外資,這不太妥當!”
政府采購國產機械設備并非是保護落后,國產設備也并非溫室里的花朵。國內的制造商用國外企業幾分之一的成本,作出完全可用,在功能上也有很好創新,甚至敢于和國外大品牌“PK”的產品,理應得到政府采購的支持。而政府也應該帶頭改變所謂的使用習慣,把國產設備真正的“用”起來。
國內工程機械品牌不論從金錢、政策等方面,都需要強大的支持,這樣我們才能具備與國外品牌競爭的條件。當然,各個國產機械制造商也不能把這個當作永遠的“救命稻草”,只有奮發圖強,才會有生存下去的資本。也只有這樣,政府和企業才能達到“雙贏”!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當跨國公司在金融危機下紛紛在中國市場尋求新商機的同時,國內企業更應該在本國市場得到更多的機遇。“政府采購面向國內企業,公益性項目建設由國內企業投標”的規范動作應該早日出臺,讓各地政府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本土保護”保護本土利益
說到“本土保護”,不得不提到民族意識極強的韓國。上世紀60年代,面對進口產品的沖擊和脆弱的本土經濟,韓國農民組織農協提出“身土不二”的口號,號召國民消費本國的農產品。后來這一口號被擴大到其它行業領域,使得韓國人用韓國貨的思想根深蒂固。起點很低的韓國品牌始終在韓國社會得到全力支持,一步步成長壯大,最終走向海外,成為國際知名品牌。
我國面臨金融危機的經濟重壓,投入大筆資金拉動內需是關鍵,如何加強本土保護,讓國內企業獲益最大化同樣重要。在工程機械行業,國產機械設備只占國內使用率的50%至60%,其余使用的設備全部是外資品牌。我們尚未明確4萬億投資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拉動作用有多大,但不注重本土保護,讓進口設備占領我國半壁江山,勢必會造成拉動力量的大大流失。本網編輯認為,為國產設備制造商撐起“保護傘”,應是政府大筆投資后首先思考的問題。
政府采購面向國產 政企共獲“雙贏”
如何保護國產品牌?如何讓國內工程機械企業真正受益?對于這個問題,三一總裁向文波最有發言權,“國家應當限制那些二手挖掘機的進口,應當保護國內產業。在一些大型工程中,應當積極倡導采購國產設備。凡是國內能夠生產的設備,就不宜對同類產品減免進口稅。”向文波坦言:“對于整個工程機械行業,希望我們政府能做市場,也要保護市場。國內不斷刺激內需,形成很大的需求空間,我們要讓中國的本土企業盡可能地享受發展機會。我們搞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果大量引進外國設備,某種意義上就把增長的機會留給了外資,這不太妥當!”
政府采購國產機械設備并非是保護落后,國產設備也并非溫室里的花朵。國內的制造商用國外企業幾分之一的成本,作出完全可用,在功能上也有很好創新,甚至敢于和國外大品牌“PK”的產品,理應得到政府采購的支持。而政府也應該帶頭改變所謂的使用習慣,把國產設備真正的“用”起來。
國內工程機械品牌不論從金錢、政策等方面,都需要強大的支持,這樣我們才能具備與國外品牌競爭的條件。當然,各個國產機械制造商也不能把這個當作永遠的“救命稻草”,只有奮發圖強,才會有生存下去的資本。也只有這樣,政府和企業才能達到“雙贏”!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當跨國公司在金融危機下紛紛在中國市場尋求新商機的同時,國內企業更應該在本國市場得到更多的機遇。“政府采購面向國內企業,公益性項目建設由國內企業投標”的規范動作應該早日出臺,讓各地政府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保駕護航!